第 48 章 梁王娶親(1 / 1)

“學然後知不足”出於孔子的《禮記·學記》。大意是說,隻有通過學習,然後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後才能反過來努力學習。“知不足”表現了積極的進取精神、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謙虛好學的態度。對學問、對事業要不斷進取,永不滿足。是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讀書學習亦然,越讀越感到自己知識的不足,越學越感到本領的缺少。

現代社會已是知識社會的年代,知識,創新和發展之快前所未有。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學習必須更嚴謹、更科學、更勤奮。創建學習型機關,學習型社會,構建終身教育機製,都是當今社會對人們學習的提出的新的要求。學科學、學技術、學文化,人人是學習之人,處處是學習之所。讓知識的翅膀幫助人類騰飛,使每一個人展現才華,為人類的文明作出自己的貢獻。

要真正做到知不足,首先要具備謙遜的態度,要敢於承認自己知識不足、學養欠缺,無論何時何地,不管麵對何人何事。真正能夠自省的人,必是態度謙卑者,必是那些有自知之明而見賢思齊者。現實生活中,誰也不是全才,誰也不可能包羅萬象什麼都懂都會,但對待知識對待學習的態度,確乎很重要。讀書學習,除了要樹立謙虛的態度,還要倡導踏實的作風。

或許有人會說,讀那麼多書,學那麼多知識又有何用?況且知識也會被人遺忘。是的,對於讀書的人們,灌輸有些知識今生今世不一定用得上,但什麼知識可以用得上什麼知識用不上,誰又能預測呢?隻有多讀書、多積累知識,才能以變應變。高士其說過:“知識猶如人體血液一樣寶貴。人缺了血液,身體就要衰弱,人缺少知識,頭腦就要枯竭。”吾生而有涯,而知也無涯,獲得知識,讀書學習是第一要務。熱愛讀書吧,讀書是讀書人的手段,也是讀書人的目的學習使人進步,不學習必然落後。封閉、自足,夜郎自大,隻會遠離進步和文明。隻有不斷的學習才有光明的遠景。

在城市嘈雜的噪音世界外,有另一個奇妙的自然音響世界。它魔力般的聲音豐富了我們的想象力,為我們開啟了一個獨一無二的通向大自然音響世界的奇幻“隧道”。現在請讓大家和我一道帶著愉快的心情,踏著輕鬆的腳步,走向那個世界。

“嘩——嘩——嘩——”飛流的瀑布,它天生的金嗓子,雄渾的男高音多有氣勢,它從山頂飛快地衝上巨石搭建的巨型舞台,這舞台好像隻配給它這種天之驕子使用。它已經等不及向世界一展歌喉了。想讓所有人知道它是如此偉大的作曲家,歌唱家。

啊!看那是誰來了,那是著名的歌唱家——風。它漫遊在這青翠的森林裏,它吹動每一棵樹,每一根樹枝,每一片樹葉。發出各種奇妙的聲音,時而歡快、時而憂傷、時而激揚、時而低落。陽光明媚時它吹來幾陣暖暖微風,小樹葉發出“沙——沙——”聲,給被陽光普照的萬物添加了幾分愉悅。天寒地凍時它吹來的是一陣狂風,給大自然蒙上了一層神秘麵紗。想想看,沒有它我們的生活會多麼乏味。

接下來,偶像級鋼琴師——小雨閃耀登場了。它慢步走上了石頭鋼琴,像紳士那樣,“當——當——叮-——當,一首又一首美妙的小曲從森林的各個角落傳來,仿佛每個音符都帶著幻想的色彩,小雨的曲子讓天地融入到這個水淋淋的綠裏。這就是它給大家最好的見麵禮。

大自然的音響世界太美妙了。瀑布,小雨,微風,他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音響奇跡。

我們中國是個龐大的家族,少數民族就有55個,而55各少數民族的建築的特點、外形也各不相同。

傳統民居是蒙古包,是一種圓形氈房。頂部像撐開的大傘,中心開天窗,用柳木杆支撐住。又以一寸直徑的柳木編成一個個稱為“哈那”的網狀的平行四邊形,以便收攏、拉開。每個哈那高四五尺,拉開寬六七尺,若幹哈那連成圓形牆支架。所用哈那的多少,決定蒙古包大小。牆架外包氈,東南方向設木門即成完整的蒙古包。蒙古包通體白色,藍天下點綴在綠色的草原上,就像一幅迷人的畫,這便是蒙古族特有的建築。

壯族的傳統建築是“幹欄式”的房子。“幹欄”又叫“麻欄”、“閣樓”,分為上下兩層,以木、竹為樁柱、樓板和牆壁,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堆放雜物。一般幹欄多依山傍水,四麵向著田野。有些村寨家家相通,連成一體,就像一個大家庭。

布依族習慣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典型民居是用薄石板搭蓋“幹欄式”房屋。除檁條和椽木之外,房頂和牆壁均為石板。它建築經濟、古樸美觀、而且可以防風雨、避火災等。淺灰白色的石料,白晝中是銀光閃爍,月夜下似凝霜覆雪,煞是好看美觀。

滿族則流行一家一戶的院落而居,傳統民居為草頂土牆的“口袋房”。房屋的周圍用不高的土牆或用棚圍起來,院內還有一個小菜園。

今天隻是介紹了55個少數民族的一小部分,少數民族有趣的建築還有很多,可以多去了解,少數民族有趣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