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糧食,時間和官位的確定(1 / 2)

理民之道,地著為本。故必建步立畝,正其經界。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方一裏,是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畝,公田十畝,是為八百八十畝,餘二十畝以為廬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齊同,力役生產可得而平也。民受田:上田夫百畝,中田夫二百畝,下田夫三百畝。歲耕種者為不易上田;休一歲者為一易中田;休二歲者為再易下田,三歲更耕之,自爰其處。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稅十五石,餘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終歲為粟九十石,餘有四十五石。石三十,為錢千三百五十,除社閭嚐新、春秋之祠,用錢三百,餘千五十。衣,人率用錢三百,五人終歲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擇至《漢書.食貨誌》

按我查到曆代丈尺與現代公製的資料:夏1尺=10寸商1尺=10寸,1寸=10分周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秦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漢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新莽;後漢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三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西晉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東晉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十六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南北朝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唐;五代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元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明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清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現代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可以計算漢時一畝地麵積為6尺*60尺,即換算為現代約190平方米,換句話說,漢時約3.5畝等於現代一畝。對於石,從“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終歲為粟九十石”中我們知道這個石不是常見到一百二十斤的“石”,而可能四十斤的“石”,不過同為漢書又有“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漢書;律曆誌上》”,但是我們知道一個人一個月吃180斤糧食確實有些誇張,因此本人取前者每石40斤的說法,這樣與漢時一畝隻相當於現代不到一畝的三分之一可以匹配,否則漢朝時候糧食折合現代畝產180斤3.5=630斤,那就相當離譜了!但是取40斤一石,折合現代的畝畝產210斤,那就可以說是比較正常了。

因此本小說中軍隊作戰部隊月消耗糧食取每人月1石半計算,不對之處,請各位達人多多指教。

由於糧食在本小說中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直接關係到主角能否發動一場戰爭,所以本人特此說明一下。

時間分配方法幹支計時幹,即天幹,有10個: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支,即地支,有12個: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天幹地支按順序相配,可以配成60個幹支數: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醜、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醜、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醜、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醜、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這60個幹支數,叫做“甲子”或“六十花甲子”。“甲子”周而複始,成了一種可以循環的計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