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胃口之大,萬兩黃金喂不飽(1 / 2)

端華帝輕輕歎了口氣,“西南地動,百姓們房屋倒塌,良田損毀……”

慕容熙本來被端華帝抱在懷裏晃,晃著晃著都快晃睡著了,聽到西南兩個字,隱約有了些印象,眨巴眨巴眼睛,清醒了不少。

回想了下,慕容熙記起了西南地區發生過的災害。

景明十年,大黎境內西南地區遭遇地動的天災,也就是地震,西南地區受災嚴重,八百裏加急的有關這場地動災害的信件被送到京城後,朝廷很快做出了賑災的舉措,籌備了糧食,藥材等賑災物資送往西南地區賑濟災區的百姓。

賑災本是件好事,問題是岔子出在了負責賑災一應事宜的欽差大臣身上。

欽差大臣是一位姓郭的內閣官員,正二品的京城大官,也是禮部的尚書,端華帝對這位大臣還挺器重的,所以才將賑災這等重要的大事交給了他,讓他全力負責。

然而這位郭尚書把差事給辦砸了。

地動發生的時候,還沒有到秋收的時候,許多百姓家裏的餘糧也沒剩多少了,即使還有些餘糧的,都被掩埋在了廢墟中,百姓們缺少糧食,餓著肚子,巴巴地等著朝廷發的救濟糧。

可當地的官員一個個都不是什麼好官,心黑得很,身為一方百姓的父母官,卻不為治下的百姓們考慮,隻想著謀取私利,先是和一些商戶串通起來,沆瀣一氣,哄抬物價,使得糧價上漲了十倍不止,即使手裏有些錢的百姓,都買不起多少高價糧食,何況很多百姓壓根沒多少錢。

不控製物價,和那些黑心肝的發災難財的商戶勾結在一起也就算了,在欽差大臣抵達災區後,先是欺瞞實情,讓郭尚書誤以為災情並不嚴重,然後又給了他許多好處,這位郭尚書也不是什麼心腸好的,在利益的驅使下,同流合汙,隻把一半的糧食拿出來賑災,剩下的一半讓商戶們高價售賣。

有個剛正不阿的縣令以為京城來的欽差大臣是個好官,便將自己掌握的那些貪汙的官員的證據交給了郭尚書,以為他會秉公執法,處理那群貪官汙吏,誰知是信錯了人,反而被設計丟了性命。

百姓們領到的救濟糧越來越少,又出了愛民如子的縣令冤死獄中的慘劇,百姓們悲憤不已,他們也走投無路了,明明官府有糧,卻扣押著不分發,一心隻想發財,抱著早死晚死都是死的必死心態,許多百姓幹脆集結在一起,發起了暴動。

每一次暴動,都會死不少人,但流血和死亡並沒有阻止下一次暴動的發生,後來暴動越演越烈,達到了地方官員無法抑製的地步,他們不敢再向京城這邊欺瞞,隻能如實上報。

收到消息的端華帝都要氣瘋了,再氣也沒辦法,隻能召集群臣想辦法解決西南地區的暴動。

最後暴動被鎮壓下去了,但朝廷的名聲全沒了,百姓們對端華帝印象大跌,紛紛唾罵他是個識人不清,昏庸無能的皇帝,那些死在暴動中百姓更是不計其數。

總之,因為一群貪官汙吏,還有一幫唯利是圖的無良商人,好好的賑災被攪黃了,最後受苦受難的是無辜的災區百姓。

【父皇你擦亮眼睛,長點心吧,選個靠譜點的欽差,那啥郭尚書可不行,誰都行,就他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