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安寧(1 / 2)

大寧曆1320年農曆臘月二十一。

寧國樂安郡南定縣安家村。安寧正穿著破舊的棉衣蹲在村口,看著遠方。

今天杜先生去縣城買藥。他答應過安寧會給他捎縣城酒樓的燒雞。

安寧把所有攢下來的錢都交給了杜先生。

不得不說,安寧確實饞肉了。

十歲的小孩,吃過一次肉,便已經能體會肉的肥美鮮香,更別提是縣城大酒樓的大師傅做的燒雞!

一個字。

很香!

安寧家中很窮。父母皆是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

幸好寧國將土地皆分給了農民,故而並沒有大地主欺壓農民、魚肉百姓,農民沒有出路的情況發生。

寧國在進行了分地運動後,他們家生活至少可以稱得上溫飽水平。每年隻需要向縣衙繳納部分稅款,餘下的便全是自己家的。

但樂安郡是寧國與大幽皇朝交界之地。南定縣又是樂安郡最南邊的縣城。安家村更是在南定縣城最南邊。

因此,寧國與大幽皇朝的交戰經常波及安家村。

一有輕微的戰亂,安家村的糧食收入便會受到巨大的影響。

安寧一家分到的地並不算很多。辛勤勞作一年,除去補貼家用的錢,家中似乎也就僅剩些勉強糊口的餘糧了。而且很普通的安寧家也無額外的進項。

家中養的五隻老母雞,是安寧母親養來下蛋的。這樣每天家裏人都能有個雞蛋吃。安寧自然也不能偷摸給烤了,甚至安寧還得防著村子裏的其他孩子給偷了去。

所以一年到頭,安寧其實也吃不到幾次肉。

杜先生是個看上去六七十歲的老先生。

早些年間杜先生從南邊孤身而來,選擇在安家村落了腳,從言談舉止中能看出杜先生是個有學問的人。

杜先生從村長那裏買下了兩間緊挨著的茅草屋。

一間用來自己居住,另一間在杜先生和村長商議後,就成了村裏孩子們啟蒙的學堂。

杜先生隻收很少的束侑。每年的學費也是一點點糧食,絕不會影響村民的生活質量。

當然,僅溫飽生活水平的村民似乎也談不上能有什麼生活質量。

村裏的孩子們都有書讀,有學上了。

村長很高興。

畢竟村長也是稍微見過些世麵的人。他曉得孩子們識些字就比一輩子當個文盲強。

識字的人在城裏都能找到落腳工作的地方。在城裏有個工作,似乎就比在村裏種地強。至少不用擔心南邊大幽皇朝軍隊的襲擾。

再不濟,識字後,投了寧軍都能有些許優待。

村裏的孩子們有學上了。

村民們也都很高興。

不高興的家庭在村長的勸說下,也高興了起來。

付出的僅僅是一點糧食,孩子們卻有了更有希望、更加光明的未來。

家長們覺得很值,他們打心眼裏認為杜先生真是個大好人。

唯一有些不高興的似乎就是那些孩子們。

孩子們學習的時間變長。在外麵耍的時間就少很多。此外還要麵對家長們的嘮叨催促和杜先生的家庭作業。

沒辦法,教育畢竟是一項具有延時性的東西。

但更早些年跟杜先生學習的孩子大部分日子都過得好了起來。

那些從杜先生學堂走出去的孩子每次回村都會帶不少東西去看望杜先生。

杜先生改變了他們窮苦的命運。

這是大恩德。

杜先生從落腳的那年就患有疾病。

他常年咳嗽,經常進城買些草藥,每次安寧去杜先生的學堂,總能聞見從另一間茅草屋飄出來的草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