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國與梁國在共同抵禦蠻族的合作上一直都是頗有成效的,但這樣局勢下的結盟,如果吳國真對梁國開戰,汴國因為盟約勢必會承擔更多的責任,也需要派出更多的兵力和投入更多的物資供應,似乎是吃虧的事。
但嚴武帝和李文淵都清楚,這樣的盟約也隱含著利益分攤,吳國雖然看著實力是最強的,但軍隊缺乏實戰磨煉,而且吳國的國君是通過弑父殺兄得來的皇位,才兩年的時間,國內的局勢並不穩定,幾輪朝臣和將領的清洗下來,定然也是人心惶惶不齊的時候。
而梁國的攝政王梁驍治理國家尤其是軍隊方麵一向是聲望極高的,吳國除了人多和國庫充盈外並沒有太多優勢。
汴國如果介入這場戰爭,那吳國一旦戰敗,賠償之類的怎麼也不會少,那樣富庶的吳國就是承擔些抵禦外族的軍費,還是說得過去的。
皇帝明顯是讀懂梁國攝政王信中隱含的意思了,雖然誰也不能保證一旦發生戰爭,就一定會穩贏不輸,但此事的回報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所以他對這次的結盟是期待的。
汴國雖然沒有梁國抵禦蠻族的壓力大,但耕地其實還不如梁國多,隻是因為他的礦產資源更加豐富,而冶煉技術也更好,所以每年用兵器換糧食物資就足以保障百姓的日常所需。
而汴國與南麵的月國相處也不錯,兩個國家不光中間剛好以一條大江為界,尤其月國因為常年需要抵禦南蠻的侵擾,更加不會主動惹事,所以汴國有底氣介入此次梁國的困局。
皇帝私心裏自然也願意與自己極為欣賞的梁國攝政王梁驍合作,而和李文淵商議此事,除了讓心腹愛將對可能發生的情況提前做好部署,還因為他打算讓太子代替李茂父子出使梁國。
既然準備結盟,那大家就要擺出誠意來不是,不管吳國會不會對梁國發動戰爭,汴國肯定在北方要加大投入,那都是從國庫掏銀子啊,定然會有王公大臣們提出異議和反對意見的。
而梁國皇帝唯一的女兒即將年滿二八,太子嶽澤軒雖然有太子妃,但已經向皇帝提出,為了將來結盟關係的穩定,他希望迎娶梁國公主從而建立兩國聯姻的關係,這是目前最能說服朝臣和百姓的方式。
李文淵隻與梁國的大將俞景合作過,他本就一直頗為敬仰梁國的攝政王梁驍,而結盟一事對汴國確實有極大可能帶來利益,所以他對皇帝的決定自然是支持的。
“聖上英明神武,結盟的事,微臣和鎮北王府定會鼎力支持的”,
之前早已與父親、大哥他們商討過此事的李文淵,積極的表明了北方軍的態度。
“好,愛卿回去與鎮北王好好商議接下來的安排,就吳國現在那個篡位奪權的皇帝祁蒙,朕看他野心可不小,唇亡齒寒,就衝這一點,咱們和梁國也要好好合作應對才是”。
“是,微臣明白,回去後定與父親和哥哥們仔細製訂有關的部署條陳,聖上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