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低調型性格——不爭而獲的謀略(3)(1 / 2)

仔細觀察周圍的同事,你就會發現,那些有閱曆、有處世經驗的同事,往往深藏不露。他們毫無棱角,似乎都是庸才,其實他們或許還高你一籌;他們平常不怎麼說話,其中卻不乏善辯者;他們好像都胸無大誌,可有很多人卻是頗有雄才大略而願久居人下。

這種現象雖然令很多年輕人不解,但是其中的原因卻很簡單。因為他們有所顧忌,言語鋒芒太露,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的人便會成為自己的阻力,成為自己行動的破壞者;行動鋒芒畢露,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會為自己增添阻力。如果我們的四周,都是我們的阻力或破壞者,在這種情形下,我們連立足點都沒有了,也就沒有了在職場揚名立身的資本。

年輕人往往樹敵太多,與同事不能水乳交融地相處,就是因為鋒芒太露的緣故。

大文豪蕭伯納從小就很聰明,且言語幽默,但是年輕時的他特別喜歡表露鋒芒,說話也尖酸刻薄,誰要是被他評價一句話,便會有體無完膚之感。後來,一位老朋友私下對他說:“你現在常常出語幽默,非常風趣可喜,但是大家都覺得,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更快樂,因為他們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開口了。你的才幹確實比他們略勝一籌,但這麼一來,朋友將逐漸離開你,這對你又有什麼益處呢?”老朋友的這番話使蕭伯納如夢初醒,他感到如果不收斂鋒芒,徹底改過,社會將不再接納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呢?所以他立下宗旨,從此以後,再也不講尖酸的話了,要把天才發揮在文學上,這一轉變造就了他後來在文壇上的地位。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平時鋒芒畢露會使我們眾叛親離,走進死胡同;而適當地收劍鋒芒,將才華用在有用的大事上,積蓄力量,必然能有光輝的前途。

在待人處世的時候,不能鋒芒畢露,不要咄咄逼人、放任自己而口無遮攔,若不然會給自己帶來許多無謂的煩惱。與人交往的時候,自己知道的事,能說出來也要說得恰到好處。自己不了解的事,就不要說三道四,不要張家長李家短的。還有一點就是說話的時候,盡量少用“大概”、“可能”、“我猜”,因為自己根本不知道,而以為自己聰明,胡亂地聯係。做人聰明可以,但不能逢人逢事就耍小聰明,否則,那聰明就會變成自己與人交往中的絆腳石。

張揚在年輕時筆頭寫得過人,舌頭說得過人,拳頭打得過人。他也因具有這三種特長而自負,在學校讀書時,他不把同學和師長放在眼裏,自以為無人能及。初入職場,還是那樣的驕傲自負,結果得罪了許多人,工作很不順利,經常受到上司和同事的“特殊照顧”。不過,他覺悟很快,一經好友提醒,便連忙負荊請罪,倒是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無心之過仍然難免,結果事業還是遭受了挫折。俗語說,久病成良醫。張揚在受足了痛苦的教訓後,才知道言行過於鋒芒畢露,就是自己為自己的前途設置絆腳石。

有些人可能喜歡平淡從容,有些人可能喜歡鋒芒畢露。但是往往踏踏實實的人更容易與人共處,而鋒芒畢露的人則沒有什麼太好的人緣。

人緣可不是小問題,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我們的前途。

有多少人由於年輕氣盛,愛出風頭而處處碰壁,最終一事無成。有句話不是說“好刀出在刃上”嗎?一個人的鋒芒也應該在關鍵時候展露給眾人,那時人們自然會承認你確實是一把鋒利的寶刀。而不是時不時地拿出來揮舞一番,直殺得別人片甲不留方才甘心。刀刃需要長期地磨,隻圖一時之快,不懂保養,隻會令其鈍化。

三國時期,有一位叫楊修的名士,此人思維敏捷,在曹操手下任軍事主簿,曹操也很看重他。楊修經常耍小聰明,有一次曹操命令建造一座花園,看過之後,隻是提筆在門上寫了個“活”字,工匠不解其意,楊修看了看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門太大了。”

於是工匠把門改小了點,曹操問是誰的意思,大家都說是楊修,曹操嘴上讚美了幾旬,心裏卻不舒服。

後來劉備進軍定軍山,雙方在漢水一帶對峙,使曹操進退兩難。這晚,曹操看見碗中有根雞肋,心中感悟萬千。這時夏俟進來問夜間口令,曹操隨口說:雞肋,雞肋。大家聽到這樣的口令之後都感到奇怪,而楊修就開始收拾行裝,準備班師回去。夏俟就問楊修為什麼,楊修說:“雞肋,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進不能勝,退恐怕人笑,在此何益?”曹操得知情況後大發雷霆:“匹夫怎敢造謠亂我軍心!”於是叫人殺了楊修,並把他的腦袋掛在轅門上,以告誡不聽軍令者。

《易經》上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無此器最難,有此器不患無此時。鋒芒對於你,隻有害處,不會有益處。額上生角,必然會觸傷別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別人必將力折你的角,這樣必將弄得自己遍體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