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金秋時節,劉金天還沒亮就起來了。
今兒是花家定好秋收的日子,這邊有一塊種子地,他得去幫著幹點活。
剛出門就碰上老夥計們,大家邊走邊說。
這塊地就在村邊上,不遠,走著過去就行,別開著三輪占地。
一家開一輛,那路都堵滿了。
都說好了的,本村都不開車,給花家車輛騰地。
到了地頭,年輕的村幹部們都到位了。
他們這些老家夥,就等著年輕人在外麵幹,他們撿地裏的糧食,一點糧食都不能浪費。
這塊地是專門給他們村的種子地,有專人負責收的,他們就來打個下手。
村裏的年輕人看到他們無奈搖頭。
劉金才不搭理他們呢,他們身體好著呢,就是頭發白了。
他才七十出頭,村裏八九十老頭老太太多的是。
這周圍一片可是風水寶地,城裏人想來住都沒地。
還有記者專門來采訪過,這邊的老頭老太太長壽秘訣是什麼。
有屁秘訣,就是一把年紀了還下地幹活,吃得好孩子們都孝順,沒有那些糟心事。
日子順,心情好。
劉金自從把孩子們召回來,徹底退居二線,這日子逍遙的不行。
收拾收拾家裏菜園子,開上三輪車去花家買點包子,有心情了去市裏自家店鋪轉一圈,或者去城裏收收租。
幹點活好,飯量都大了,還能多吃一個包子呢。
不一會花家老爺子也過來了,看吧,都閑不住。
劉能劉老村長也來了,這幫老夥計都湊到一塊了。
劉莊子村作為僅次於十裏村的代表村,發展緊隨其後,緊跟十裏村的腳步。
有學有樣,不用號召,主動召集村民學習。
農村發展成他們這樣,城裏都比不了,有山有水,環境好。
他們這沒有發展旅遊業。
很多人慕名而來,村裏還專門安排呢人戴著袖標監督著。
怕這些人素質差,亂扔垃圾,破壞環境。
想在這邊住一晚,都沒地方,沒有酒店旅館和民宿。
村民們不掙這份錢。
這邊十裏八村達成的共識。
還有那有錢有閑的城裏人,想來養老,也沒房子租給他們。
村裏寸土寸金。
這整片村子,隻有十裏村還保留著出租給軍嫂的傳統。
和軍隊達成了友好的共識,當兵的不容易,一年回不了一次家,雖說現在條件好了,長期分居也難。
村民們有多餘房子的,租給軍嫂,是圖結個善緣。
房租也就幾百塊錢,誰家也不缺這倆錢。
花家對退伍兵、軍屬軍嫂都是優先雇傭,給軍隊的菜那都是有優惠的。
村子人沒有一家去了城裏,把房子租出去的。
當年出去的人早就回來了。
用孩子們的話說,咱這地方就是世外桃源。
村裏人城裏也都有房,也住過樓房。
住不慣,憋屈的慌,年輕人倒是住的慣,老人不行。
在村裏多好,出門道上一堆堆的老鄰居,說說話扯扯皮。
這邊農村跟大多數農村還有一個很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年輕人回村裏種地。
不像很多地方,年輕人考上大學就留在外麵發展,長年累月,村裏就剩下老人。
這邊可不是。
別看孩子們都念了大學,可回來種地一點也不丟人。
同學們知道情況的,那是羨慕的不行。
在外麵上班,高薪也得負擔房貸或租金、日常生活各種開銷。
不知道是誰家開了個頭,年輕人要是不回來,家裏就不支持,讓他們自己在外麵打拚吧……
年輕人開始回來最大的顧慮是孩子們的教育。
大社會環境就是一個卷。
從村裏的小學到鄉鎮初中,再到高中,都給解決了。
一條龍服務。
師資力量,聘請實力退休老教師到師範院校畢業的高材生,高中是直接和市裏的名牌老校合作辦的分校。
最主要的一點全是免費,沒有學費,沒有學雜費,沒有飯費,沒有水費……,也不用掏錢買校服!
孩子們上學一分錢都不用掏。
學校各種課外培訓一應俱全,老師們經驗豐富,師資力量雄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