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第四章5(2 / 2)

陳永貴是個不眼輸的,便從一九五八年開始種小麥。小麥種成了,他再想其他辦法。種上莊稼,如果遇到一場災情,再種就是不可能的了。而那災常常就是播種時無雨,正長苗時又下個不停。他看見雨天鋤草時拔出多餘的苗,秋天還結實地長在田邊,就認定可以補苗移栽。從一九五九年起,他就開始在收麥子時移栽穀子。一塊田裏能不能種兩季?

答案是不可能的。但他卻能。頭年種小麥時,每種三壟就留下一壟,第二年夏收麥前四十天,再種上玉米。這樣既套上了兩季,因為剩下一壟,起到通風的作用,麥子也長得壯。到一九七二年時,畝產竟達到了一千五百二十斤!這是在南方許多水稻區都沒有達到的數字。他還移栽玉米。有人說移栽玉米不可能結穗,他不信。一試,果然就成功。他曾經倡導過密植,先是一畝一千多株,看見增產了,再密,密到兩千株。有人提出不同看法,他就訓人家,跟人幹起來。那位買了壯牛入社的牛國棟也是個強脾氣,見如此密植,便大發牢騷:“我看他是不讓咱活了!”陳永貴就和賈來恒兩個訓了他一晚上的話。兩千株也增產了,再密,密到了一畝二千多株。地裏有二千四耳株他都記得清楚。一九六八年一場雹災,打壞了許多青苗。也就是打掉的地方,秋後發現玉米長得比別處大而且好,老天的破壞讓他得到了啟示,便改變態度,說在地中間不通風的地方要稀。有一位老支委強著了,說:“密植也是你說的,現在又要稀。”

陳永貴就和他比著種。他將苗減少了百分之二十,結果秋後,他的地裏產了一千一百二十斤,增產百分之三十;那位沒有減苗的才一千斤。從此,他規定,每畝二千四百株就減到一千八百株,至多兩千株。這邊坡上的情況與那邊坡上的情況不同,同一塊田裏中間與邊上也不同,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辦法,就使得種莊稼由費力轉為費心,每一塊地裏收多少都有詳細的記載。更絕的還是單株管理,這在古今中外可能都箅得上獨一無二。陳永貴箅小帳,一畝地有多少株,產多少糧,那麼每一株就應該是多少斤,每一個玉米棒子該是多少兩。就在那次數百年不遇的洪災過後,陳永責帶著人們下到地裏,一株一株地扶,扶不起來的就幾株合起來捆紮,人們戲稱為“組織起來”。

大災之年同樣增了產,他歸結為是一根根扶了苗的,從此,每到苗正長的時候或是有災情的時候,人們就要挨著苗走去走來,少了的補,長得不好的下肥,歪倒了的扶正還綁上一根裩子。這種管理在今天看來,不但迂而且繁瑣。但在謀求高產的那時節,對於大寨這一恃定的地方,不能不說是一種壯舉。大褰的勞動強度大,許多人參觀後回去公然說:“大寨的經驗好是好,就是學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