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洪熙元年(1425年),宣德七年(1432年),遼東都指揮使司驃騎將軍劉清三次受命領軍在鬆花江上遊小豐滿阿什哈達一帶造船運糧,並呈命於永樂十九年(1421年)和宣德九年(1432年)在阿什哈達摩崖留下兩處刻石闕文以記載此事。這也是吉林省境內已發現的唯一明代石刻。
從那時開始,到清順治十三年,朝廷派昂邦章京沙爾虎達在鬆花江邊的臨江門和東大灘再次建廠造船,組建水師船隊,巡行江上,此地城鎮已初具雛形,才有了“船廠”之稱和後來“吉林烏拉”(滿語:沿江的城池)的叫法。到了清末時期,城區麵積隨人口的增多擴大了幾倍,城裏城外早就連成了一片。但當地人卻習慣於稱呼城牆圍著的區域為老城,其他區域各叫地名。
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中間太極土。這是吉林烏拉剛剛有了城池的雛形以後,當時的堪輿之人對此地風水的描述。從空中俯瞰,東麵是留存有古渤海國和高句麗王國遺跡的龍潭山,素有“一座龍潭山,半部東北史”之說;西邊是曾經建有望祭台的小白山,也叫白虎山。清康熙帝和乾隆帝都曾東巡並在此遙祭長白山神;南麵是巍峨的朱雀山,半山腰有一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的豬形石,向山頂奔跑狀,惟妙惟肖;北麵是有著深厚底蘊的九龍山,也叫玄武山。康熙東巡到此,聽聞九龍山風水極佳,此地日後一定會再出帝王。為防萬一永絕後患,遂命吉林將軍巴海破壞九龍山風水格局,挑開山梁、挖斷龍脈。此山也因為要避諱康熙皇帝的愛新覺羅·玄燁名字而改名北山。同時,康熙在坐船視察船廠和屯駐於此的水師營之後寫了一首“鬆花江放船歌”,裏麵有一句“連檣接艦屯江城”的詩句,吉林烏拉在別稱“船廠”之後又多了一個稱呼——“北國江城”。四座方位山和其他的山脈圍繞著城區,發源於長白山天池的鬆花江呈反S形穿城而過,整個城區也就成了一個天然的太極圖。大自然的巧手布局真是令人歎為觀止!到了乾隆朝時,由於九龍山的風水已被破壞,就連龍潭山上視為龍脊的古渤海城牆遺跡都被挖斷,當地流傳的“銅幫鐵底鬆花江”便又出了後半句——“困龍憋蟹王八灣”。這很難說得清是否受了康熙命人破壞了當地風水格局之後的影響!不過,能同時具有天然形成的、符合文王八卦的四座方位山,中間的平原又能被蜿蜒的江水分割成兩部分、類似於太極圖形的地形地貌,放眼全國,吉林烏拉還是獨一份!
即便如此,從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部落,滿族八旗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並揮師南下問鼎中原開始,除康熙和乾隆分別東巡到訪此地之外,在近三百年的時間裏,吉林烏拉在全國、甚至在東北也沒有太大的名氣。直到大清帝國行將就木,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卻意外地讓這座鬆花江邊的城池揚名東北並傳到關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