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漁民,他每天下一次海,每次總是隻撒一網,無論捕撈到的魚多少,他從來不撒第二網。有人問他:“為何不多撒幾網呢?”他回答道:“我為什麼要多撒幾網呢?”那人說:“多撒幾網,就可以捕撈到更多的魚。”漁夫說:“捕撈到更多的魚又能怎麼樣呢?”那人說:“捕撈到更多的魚,就可以換更多的錢。”漁夫說:“有了更多的錢,又能怎麼樣呢?”那人說:“那就可以幸福快樂地生活了。”漁夫說:“我每天撒下一網,已足夠一家人衣食無憂了。閑暇時,我可以和家人共享天倫之樂,也可以躺在沙灘上曬太陽,我覺得我已經很幸福了,又何必要捕撈那麼多魚呢?”
這個富有哲理性的故事告訴我們:生活幸福與否和財富的多少並不成正比,知足就是幸福。“人心足,處處福。”這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它言簡意賅,真實而形象地道出了人生幸福之真諦。事實確實是這樣:人生之幸福與否,與知足不知足密切相關。古代哲人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唐代大詩人李白詩說:“人苦不知足,得隴又望蜀。”宋代的林逋說:“知足則樂,務貪必憂。”明代呂坤認為:“萬物安於知足,死於無厭。”古人這些真知灼見,對我們認識“知足即幸福”很有啟迪作用。
俗話說:“人盼幸福樹盼春。”人們希望過上幸福生活,自然無可厚非。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的一種主觀感受。常言道:“境由心生。”內心湛然,則無往而不樂,否則,就會愁腸百結。歌德說:“人之幸福,全在於心之幸福。”同樣的物質條件,同樣的客觀環境,同樣的生活水平,有人感到幸福,有人感到不幸福,這就是人們知足或不知足使然。有些腰纏萬貫的富翁、權貴和明星過著酒綠燈紅、紙醉金迷的生活,但是“欲心無足高過天,當了皇帝想成仙”,終日患得患失,並無什麼幸福可言。相反,倒是那些平民百姓,欲低易足,要求不高,雖然粗茶淡飯、衣著樸素,卻心滿意足、生活幸福。可見,財富並不是衡量幸福的可靠標準,有錢人的生活並不一定幸福。
美國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和埃德·迪納研究證明:財富是一種很差的衡量幸福的標準。因為人們並沒有隨著財富的增加而變得幸福,相反,隨著財富的增加,人們似乎變得更加苦惱。經濟學上的“邊際效用理論”告訴我們:人們消費的商品量越大,從中得到的心理滿足便越小。人對幸福的期望也是這樣,期望值越高,幸福感越小。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中國有一句成語:欲壑難填。如果無休止地追求金錢、權勢、美色,結果不但不能得到幸福,反而會跌入痛苦的深淵。因此,要想獲得幸福,就要節製自己的欲望,對於已得到的有知足感,正所謂知足者常樂。在知足的心態下,便不會有非分之想,便不會好高騖遠。因為要求不高,容易滿足,就不會為過去的得失而悔恨,也不會為現在的失意而煩惱。不貪婪,不奢求,安若止水,心平氣和,這樣就能拋開一切名利的束縛,讓人性回到本真狀態,從而獲得心靈的充實、清爽、自由、純正……這何嚐不是一種福分,一種境界,一種坦然入世、實事求是的人生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