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
1.存在和思維的關係又稱為物質和精神關係的問題,構成了全部哲學的基本問題
2.物質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構成了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
3.存在和思維有沒有同一性,構成了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4.客觀唯心主義(神仙),主觀唯心主義(人,我,心)
5.古代樸素唯物主義(金木水火土),近代唯物主義(原子)
6.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部分組成
7.馬克思主義哲學來源於德國古典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來源於英國古典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來源於英、法空想社會主義
8.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
9.馬克思主義哲學鮮明特征:科學性、實踐性、革命性、人民性、發展性
第二節 唯物論
1.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是運動
2.物質與運動的關係:倆者不能分離存在,即不可分割
①若承認運動,不承認物質。即精神是運動的主體,是唯心主義
②若否認運動,承認物質,即物質是靜止的,是形而上學的觀點
3.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4.意識的含義:①意識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②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 ③意識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像
5.意識的能動作用:①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②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 ③意識具有調控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④意識通過實踐改造世界的作用(最重要的表現)
第三節 辯證法
1.是否承認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是區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點
2.聯係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觀點和總特征
3.聯係的特征具有普遍性、客觀性、條件性、多樣性、係統性
4.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5.對立統一規律的地位: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6.質量互變規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總的量變中有部分質變
7.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8.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在分析事物時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9.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
第四節 認識論
1.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
2.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基礎;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推動認識往前;實踐是檢驗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3.真理和謬誤:①所謂謬誤,是同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相違背的認識,是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歪曲反映 ②真理和謬誤在一定範圍內的對立是絕對的,但是超出一定範圍,他們就會相互轉換,真理變成謬誤,謬誤變成真理
4.人們的實踐活動總是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製約
第五節 唯物史觀
1.曆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認為人民群眾才是曆史的創造者
2.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的決定性因素
3.人類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
4.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是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也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並決定社會經濟製度變革的經濟規律
5.國家政權是政治上層建築的核心
6.社會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國家政權從反動階級手裏轉到革命階級手裏是實現社會形態變革的首要基本標誌
7.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誌,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科學技術革命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杆
8.人民群眾是曆史的主體和曆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曆史作用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麵: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③人民群眾是實現社會主義變革的決定力量
9.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尺度,是區分社會經濟時代的客觀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