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後記(1 / 1)

其實,在春節前就已經碼完並且全部上傳了《女記者》的內容,之所以沒有申請完結,是在對《女記者》作最後一次全麵檢查和修改。

從2023年9月22日上傳《女記者》第一章開始,在保證每天能有兩章更新的基礎上,為了能在周末有時間換換腦筋、積極休息又不至於斷更,我每天必須寫三章以上,最多的時候一天寫過五章,達到一萬兩千多字,由於碼字速度相對較快,難免內容會出現一些失誤和錯誤。

《女記者》完本後的這段時間,我一直都在思索。《女記者》是我寫的第二本小說,在動筆之前,我花了不少時間,對《女記者》的整體內容作了規劃,寫了大綱,那個時候,我信心滿滿、成竹在胸,認為肯定會比《亂花漸迷眼》更能吸引讀者。

本以為《女記者》這個書名自帶流量,書中的對就業、對生活、對愛情的感悟和對現實生活的描寫,會吸引正在就業,或者即將就業的年輕人;會吸引那些正處在事業上升期,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們,對他們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生活中的各種矛盾會有所啟迪。

本以為該書也能吸引父輩的目光,因為孫長河的父母、葉丫丫的媽媽、劉文靈的父母以及王豔玲的父母,他們對孩子婚戀的態度,對晚輩的期許,代表了當下時代絕大多數父母的觀點、行為和態度,中老年人會從書中看見自己的影子,會引起情感的共鳴,會有感同身受的體驗,看來還是高估了自己。

本以為《女記者》的寫作手法會比我寫的第一本書《亂花漸迷眼》成熟、老道,題材也似乎更加時尚、前衛,但是,隨著內容的逐步呈現,卻並沒有預期的效果。如果單從閱讀量來看,《女記者》的閱讀量遠遠小於《亂花漸迷眼》。如果從閱讀量來評價,《女記者》無疑是失敗的。沒有閱讀量,讓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在碼字中途幾乎沒有了繼續寫下去的勇氣。

碼完《女記者》之後的這段時間,我在認真檢查修改的同時,又抽時間再次聽了一遍《亂花漸迷眼》,仔細地品了品,那種娓娓道來的感覺似乎更能入人心,似乎更具親和力。再經過仔細的思考後,我似乎找到了《女記者》閱讀量還不如第一本書《亂花漸迷眼》的本質原因,那可能就是《女記者》中的專業描寫比較多,專業知識比較多,對讀者的要求更高些,要看懂書中的專業知識和邏輯關係,有點兒燒腦。畢竟,小說就是講故事給大家聽,讓讀者在聽故事的過程中獲得愉悅,而不是某一行業的科普文。

回首過去近五個月的日子,不管結果如何,我總算是堅持把《女記者》寫完了,沒有給讀者留下一棟“爛尾樓”。為此,我付出了真情和辛苦,即使閱讀的人很少,我依然希望它是一本完整的、體麵的、有內涵、有思想的一部作品,畢竟,它也是我孕育的一個“孩子”。因此,我又從頭到尾認真仔細地品味兩遍,對一些用詞、用語、描寫,甚至邏輯作了修改,隻希望對得起我的讀者們。我想,這是對讀者的尊重,也是對《女記者》這本書的尊重。

感謝書友們的支持和鼓勵。當我聽見我的讀者說“我聽孫長河的父母的有關章節,肚子都氣痛了。可是,現實生活中卻真的就是有這樣的父母”、“顧海濤一家人對葉丫丫太好了,如果,葉丫丫再對不起他們的話,就簡直不是人了”、“曾誌聰這種人太可怕了,太有心機了”……隨著章節的展開,讀者的觀點也跟著書的情節發生了變化,這說明,還是有讀者用心讀了我的書,雖然不多,但已足夠慰我心。

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我的第三本書的大綱已經成型。第三本書我不會再像前兩本一樣追求每天更新兩章。後麵的書,我希望寫完後再發出來,一經發表,就盡量做到準確無誤,至少做到少出錯誤,這也是對讀者的尊重,也是對我的作品的尊重。

第三本書,也是對現實生活的描寫,這本書與前兩本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涵蓋了職場、生活和娛樂,重點側重於投資,希望這本書能引起更多讀者的共鳴。至於更多的細節和內容,容我在此賣個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