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玄道之說,由來已久,先有盤古開天地,鴻蒙初分,後有伏羲衍八卦、媧皇補天,再到先秦方士展露頭角,佛道千年之爭,神州玄道延綿數千年而不斷。隻是隨著歲月變遷,中原玄道遠離世俗,自成世界,名曰玄門,俗稱方外。
通嶽山天機峰,峰巒險峻,鬆石盤亙,峰頂有一巨大天然棋盤,其上怪岩錯落,好似一渾然天成的殘局,名曰天奕棋局。神州最為神秘的天算門,就坐落在天機峰。
清光緒九年,時局愈發動蕩,天災戰禍頻發,世俗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受神州玄門之托,天算門當代天算欲開天奕棋局,卜算神州天命走向。
是年三月,佛道兩教十大宗師,三十派掌教齊聚天機峰,助天算開啟天奕棋局。
所謂天弈,即與天博弈,天機為局,佛道教主為棋,天算為執棋者。棋局既開,天地變色。
隻見天算盤膝落座,神情肅穆,招手之間,佛道教主站位更易。另一端,棋局中的怪石亦不斷變換,好似有一股無形之力在與天算博弈,雙方就此殘局你來我往,巨大的棋盤好似成了戰場,鬥得難解難分。
這一場殘局足足持續了三天三夜,天算及眾位佛道教主皆已力竭,眼看勝負分曉在即,突然,整個天機峰轟然崩塌,天算最後一子落下,終勝天半子。
眼看天奕棋局寸寸崩塌,眾佛道教主紛紛撤退,天算口吐鮮血,仰天淒然笑曰:“貧道雖勝天半子,可又有何用?看破了天機,卻終究回天乏術,哈哈哈,汝等走吧,天命止於二甲,仙佛難以回天,終是命數,命數啊!”
言畢,氣絕而亡。
同年,一男童於湘西辰州降生,故事,由此拉開序幕。
正文
清朝末年,時局動亂,西洋蠻夷禍亂神州,斯民不堪強暴,遂揭竿而起。然朝政腐敗,官府為求苟且偏安,反將屠刀對準國人,殺得是伏屍成山,血流成河,逼上綠林者不計其數,一時間匪患四起,為禍四方。
匪禍之猖獗,尤以湘黔為最,五裏一群,十裏一寨,但凡偏遠交通要衝之處,皆有土匪劫道,以致民不敢出戶,凡有遠行,寧肯繞上百餘裏官道,也不願抄近道走山路。
不過事有例外,土匪雖然凶悍,卻也有三類人不敢惹。一類是官府之人,一類是比自己勢大的同行,還有一類,便是那專做死人生意的趕屍人。
趕屍一行神秘莫測,傳聞可令死人“複生”,奇詭無比,從事此行的人,即為趕屍人。
辰州平陽鎮東南外百裏,崇山峻嶺間,峰木蒼翠,雲深霧繞,鮮有人跡,蟲鳴鳥啼之聲回蕩不絕。忽然,一陣清脆的銅鈴聲響起,驚破了這深山間的幽靜。
“叮鈴鈴……叮鈴鈴……”
隨著那鈴音間隔,一陣齊刷刷的腳步聲傳來,極富節奏,同時霧氣中隱隱有人影躥動。仔細看時,原來是一名青袍道人。隻見其麵容清臒,大約四五十歲年紀,頭束道髻,腳踩皂靴,左手一杆皓色招魂幡,右手一枚八角黃銅鈴,顴骨突出,黑須長髯,頗有一番仙風道骨之氣韻。
此人便是辰州一帶頗有名氣的趕屍道人,三妙道人了。
三妙道人本名林鼎陽,師承地仙派,道號三妙,乃是地仙派第十六代掌門,道行高深。
傳聞其三十歲時便憑借一己之力滅除為禍一方的紅袍鬼妖,從此聲名鵲起。但也因其氣盛衝動,結下仇家,導致地仙派被滅門。三妙道人雖僥幸逃過一劫,但卻從此一蹶不振,孤身隱居到偏僻的綠柳鎮,建了座三妙莊,以傳承地仙派香火。
時值多事之秋,民生艱難,三妙道人靠接一些趕屍的活計,倒也混得風生水起。由於湘西地界的趕屍人多為草根出生,趕屍手法粗劣,常有意外發生,而三妙道人修為高深,手段精妙,十餘年來從未出過差池,故而在辰州地界頗有名氣。
此時跟在三妙道人身後那七名動作僵硬,黑紗裹麵的“人”,正是他七日前接的一單生意。
提到這七具屍體,便不得不說一下他們的身份了。此七人皆是盤踞梟山的惡匪,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半月前,這夥土匪竟將主意打到了縣城,出動上百人劫掠縣城,不想近些時日城內正在搞什麼新軍改革,駐紮了近千使用火槍的官兵。
其結果便是,攻城的土匪死傷慘重,領頭的九名匪首被擊斃七名。為彰顯功績,縣令將七名匪首的屍體懸掛城頭,曝屍三日示眾,後交予義莊處理。
梟山幸存的兩名賊首出了大價錢買通義莊,欲將死去匪首的屍體運回山寨安葬,可義莊和梟山之間路途遙遠,外麵風聲又緊,土匪們不敢露麵,於是便找到了三妙道長。
送上門的生意,哪有不做的,在狠宰了土匪一刀後,三妙道長接下了這趟活。為避生人氣息,縮短行程,三妙道長專挑險僻山道趕路,晝夜不停,終於在今日趕到了與梟山僅一山之隔的墮龍嶺。
此時已日將西斜,見山嶺之中陰氣已起,三妙道長不由駐步尋思道:“連日趕路,未得好好休息,眼下梟山在近前,不如今夜稍作休息,也好應對不測!”
正尋思著,身旁的屍體不知何故突然間抽搐起來,左搖右晃,似有脫離控製的趨勢。見狀,三妙道長臉色一變,卻並不慌張,隻見他隨手摘下招魂幡上所掛油燈,拈指蘸上燈油灑向屍體,手中掐訣,口中一陣念念有詞後,爆喝一聲:“散……”
頃刻間,七具屍體周身淤積屍氣潰散一空,恢複了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