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十一 章 青龍偃月刀(2 / 2)

“右手前,左手後”是基本的握法。在不同的大刀套路中,也有個別招式動作倒換前後手的握把位置,這是動作的需要,而後還要倒換回來。但也有人握法與此相反,是左手在前右手在後,這就是人們說的“左撇子”,武術當中稱其為“反架” ”

我點了點頭,繼續聽著陶師傅說道

“在身法方麵,春秋大刀經常運用閃、轉、俯、仰、翻、騰、縱、躍等動作。在步型方麵,經常運用馬步、弓步、虛步、插步、獨立步。在步法方麵經常運用行步、跟步、躍步、箭步、倒行步、蓋步等”

“春秋大刀特點就是,發力凶猛、力點準確、動作迅捷、脆快利落、刀如猛虎、凶猛彪悍,就是在劈、砍、斬、剁、截、戳等進攻性動作中,刀速要快、發力要猛、動作到位、力點準確,不能“拖泥帶水”、力點不清。”

“全身放鬆、下盤穩固、步法靈活、以腰為主宰,手、眼、身法、步相協調,相助相生,全身化而為一,形成整勁合力,並將力運用貫通到刀法上。這就是前輩所說的“人刀合一”。隻有達到“人刀合一”才能調動全身的能量貫注於刀上。尤其大刀的發力動作,不僅僅隻是雙搏的力量,力產生於足下,放大於腰,貫於雙臂而集中釋放於刀刃。”

“春秋大刀有多種招式”

“劈刀:刀從上向下垂直運行,力達刀刃

砍刀:刀從上向下斜向運行,力達刀刃

斬刀:刀向左或右水平運行,力達刀刃

剁刀:刀從上向下直線運行,動作短促脆快,力達刀刃。

截刀:刀從上向下或從前向後截擋,力達刀刃。

戳刀:刀從前上向後下直線運行,力達刀頭前弓。

撩刀:從後下向前上弧形運、力達刀刃、左右撩刀的連續動作則成平“8”形雙則圓周運動。

掛刀:刀從前上向後下弧形運動、力達刀刃,左右掛刀連續動作則成平“8”形雙則圓周運動。撩刀與掛刀的動作基本相同,隻是方向相反。

撥刀:刀向左或右攔截格擋、可用刃口也可用刀麵或刀背。

壓刀:刀向左或右下壓力在刀麵、屬防守性動作、一般同撥刀、推刀、絞刀、撩刀等組合使用。

推刀:刀從後向前橫刀水平運行、力達刀刃。

絞刀:刀向左或右圓周旋轉、力在刀頭。

紮刀:刀從後向前直線運行、力在刀弓。

雲刀:刀過頭頂水平旋轉,是主要的過度和銜接動作。

掃刀:刀向左或右水平圓弧形運行、力在刀刃。

帶刀:刀從前向後水平抽拉、力在刀刃。

纏腰:刀身圍繞腰部水平旋轉。

裹脖:刀身圍繞頸部水平旋轉。

雲胸:刀在胸前立圓旋轉或仰身水平旋轉。

舞背:刀在背後立圓旋轉或俯身水平旋轉。雲胸與舞背往往聯用,形成完整的雲胸舞背刀花。

行步左右刀花:刀隨人行走轉動,左右成平“8”字形運轉。此為大刀的過度動作,很多招式都是通過行步左右刀花而引伸出來的。

翻身掄劈:刀隨人體翻跳而掄劈、往往連續做二到三個動作。

繞肩纏臂:大刀圍肩臂旋轉纏繞等這些”

“所以小夥子,聽明白了嗎? ”

我搖了搖頭,表示沒怎麼明白

“哈哈哈,沒明白也沒事,跟著我練就行! ”

我點了點頭,然後拿起大刀做出姿勢

“手的姿勢握好,先是劈! ”

我隨著陶師傅的動作練了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