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1.投機取巧(2 / 2)

766.句斟字酌

寫作時逐句逐字地琢磨,斟酌。形容仔細推敲,認真修改。

唐朝時期,詩人賈島在廟裏寫詩,斟酌字句,專心致誌,可是到了“僧推月下門”這句時,卻犯了尋思。到底是“僧推月下門”還是“僧敲月下門”,一時拿不定主意。這時,詩人胡令能正好從這裏經過,賈島把煩惱告訴胡令能。胡看後幫助賈島推敲詩句,最後商定是“僧敲月下門”。

作謂語、賓語;指仔細推敲字句。

767.酌水知源

酌:舀。源:水源。舀水可以知道水源。比喻通過從事情的某些跡象可以知道事情的起源和發展。

宋·陸遊《過小孤山大孤山》:“漢樊啥郎廟有碑,雲廟食習慣於水,率愈六十載,則又雲屢豐為鄉民禱雨,水為之生,蓋未嚐以酌水知源為欺也。”

比喻從事情的某些跡象可以推斷出事情的起源和發展。例如,在分析一個問題的原因時,可以通過仔細分析問題的表現和細節,從而找到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

768.源源不斷

形容接連不斷,沒有間斷。

出自《孟子·萬章上》,它描述了黃河的水源源不斷,永遠不會枯竭。這個成語後來被用來形容任何連續不斷的事物,例如人流、車流、思緒等等。

描述某種事物或現象接連不斷、持續不斷的情況。例如:“遊客們源源不斷地來到這個古鎮,想要親身體驗這裏的獨特文化。”

769.斷章取義

形容那些不理解、不尊重原意的人,或者故意曲解原意的人。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劄出使魯國,他特別喜歡看魯國的各種典籍。有一天,他讀到魯國的《詩經》,非常喜歡其中的一首詩,對魯國說:“這是中華的詩魂啊!我希望能得到這些詩的全文。”魯國國君聽了後,就把整篇詩文都給他看。季劄回到吳國後,就把這首詩中的四句引用在自己的《大雅》中,後人就引用了這四句詩,用來形容曲解原意或斷章取義的行為。

形容那些隻取他人言論或文字中的一部分,而忽略其整體或原意的人或行為。也可以用來形容那些不參考全文或原意,隻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的行為。例如:“他引用那篇文章的時候,斷章取義,隻用了其中的一段,忽略了全文的主旨。”形容那些不理解、不尊重原意的人。在使用這個成語時,需要注意不要歪曲原意或者故意曲解原意。同時也要注意不要隻看表麵現象或者隻看一段或一句的意思,而忽略了整體或者全部的意思。

770.義不容辭

道義上不允許推辭。形容為了維護正義或盡義務,不能有絲毫的猶豫和保留。

漢朝時期,有一名英勇善戰的將軍名叫霍去病,他深受漢武帝器重。有一次,漢武帝命令霍去病守護邊疆,霍去病回答:“臣承陛下之恩,守衛邊疆,義不容辭!”他的堅定態度讓漢武帝深為感動。

形容那些為了正義事業或義務而毫不猶豫地承擔責任的情況。例如:“作為他的朋友,我義不容辭地幫助他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