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他開戰的名義便知,無論是找個借口還是別的什麼,顧堯風總歸是有些在意夙未然的。
兩方交戰,難免有死傷,顧堯風自幼熟讀兵書,不比顧舜雲差什麼,他也不是真的瘋了非得鬧到讓全城百姓給他陪葬,所以在打仗的時候,也很有策略,意在用最少的人獲得最大的利,而並非一味地死亡衝殺。
顧舜雲已經派了藏仙閣的人趁機去營救薑家二老,但是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
當前最好的情況,要麼是他能生擒了顧堯風,或者殺了他,要麼是夙未然那邊能順利的讓承元帝蘇醒。
他不認顧堯風在陣前對他的指責,正如顧堯風也不敢認他這邊的指責一樣,所以父皇醒來之後,他就得聽父皇的話,否則無法穩住他那邊的中軍和後方的臣子。
父皇就算再偏心,想必知道了顧堯風做的事,也該醒醒了,他是不指望父皇封他為太子的,但是父皇至少得把顧堯風這個太子給廢了吧?
於是顧舜雲與顧堯風便這般束手束腳的打了幾仗,時勝時敗時平,至少在人數相同的戰役中分不出個高下。
為什麼人數相同呢?
因為顧舜雲每次見顧堯風帶多少人,便隻帶差不多的人迎戰,畢竟他是以正義之師的名義開戰的,打的又是‘廢黜顧堯風太子之位,保住朝堂重臣’的名義,自然得做出重要人質被對方拿捏的樣子。
這樣做不僅在我方軍士看來‘有仁有義’,也算是給顧堯風後麵的大臣們擺出個解救者的姿態而非反叛者。
若是一味的人數碾壓顧堯風,不僅會讓顧堯風後方的臣子認為他開戰的名義是為了汙蔑顧堯風,而且還會讓那些相信他的朝臣們覺得他不將諸位大臣的性命看在眼裏,兄弟兩個豺狼虎豹,沒一個好的。
為什麼顧舜雲這麼在意顧堯風身後朝臣的看法?因為他始終相信,活在上京城這個狐狸窩裏的老狐狸們,沒有一個是傻的,如果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然後聯合起來一起反抗的話,禦林軍和禁衛軍未必扛得住。
他們若是能自救,便算是給他減輕壓力了,反正,總比他讓藏仙閣為數不多的精銳去一個一個救來的實在。
顧堯風知道顧舜雲打的什麼主意,他這邊的應對策略,一半是模糊城中眾臣們的視聽,加強‘對眾臣們的保護’,盡量讓他們以為我方是以少對多,顧舜雲根本未曾退讓。
一半是鏖戰到底,既不顯示出孤注一擲的瘋狂,也不表現出抵不過的頹敗之勢,以免被某些能窺見真實戰況的臣子誤以為他沒有勝算,臨陣倒戈,背刺他。
所以嚴格意義來說,顧堯風的每一戰也打的很是不易,兩兄弟這些天,不僅是在拚行軍布防的策略,也在為了各自的目的而暗中拚著謀略,算是真真正正的全方位在比鬥。
看得後方的大臣們是心驚膽戰,遊移不定,不知誰對誰錯。
彼時,夙未然卻趁亂,假扮成軍士進了城,她這次回來壓力不小,能不能名正言順的廢了顧堯風,就看她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