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秋·卷二 譬如朝露 (6)(1 / 3)

景耀元年(258年),大將軍薑維回到成都時,似乎是為了回報大將軍一職的失而複得,他向朝廷提出了“斂兵聚穀”之策。而這一軍事調整的重點,便是對於漢中兵力的收縮,以期達到集中兵力打擊來侵之敵、堅壁清野以困遠來之師,最後乘敵軍無功而退之時追而殲之的目的。在這個部署之下,蜀漢幾乎便是自棄漢中了。

如今大敵已至漢中,大將軍薑維的“斂兵聚穀”之策立刻暴露出了巨大的漏洞。

對此,隨軍的牙門將趙廣便發出了自己的質疑。

當大將軍薑維在軍帳中部署完各路兵馬後,牙門將趙廣卻獨自留了下來。在他的眼裏,端坐帳中帥位之上的大將軍薑維,看上去仿佛有些神不守舍。

“將軍……”

趙廣謹慎地呼喚道。

大將軍薑維從紛亂的思緒中被喚醒。大帳內已是空空蕩蕩,將領們都各自領命而去。他有些詫異地看著這位獨留空帳的部屬。

“趙將軍因何不去依令行事?”

“屬下愚鈍,有些疑惑不吐不快。”

大將軍薑維“哦”了一聲,招手讓趙廣近前來說話。對於自己的這位牙門將,他素來是有些優待的。因為,此人是已故名將趙雲的兒子。大將軍薑維和趙雲並無多少交情,但在他心裏,對於這位已故的蜀漢名將,卻總有一股說不盡的親近之感。

曹魏自曹操時代便廣攬人才,昔日曹操營中遍是降將,就可佐證曹操招降納叛、以天下英勇為己所用的胸懷。蜀漢先帝劉備,也以禮賢下士、知人善任著稱,但在更多的時候,卻是有著根深蒂固的尊卑、內外之心。這一點,在他對待虎將趙雲的方式中,便可一窺究竟。

漢末亂世,群雄並起,門閥製度卻依然強盛。袁紹貴為十八路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即是決定因素。唯有曹操對之嗤之以鼻,將袁氏的“四世三公”稱為“塚中枯骨”。劉備自命為漢室宗親,即便也是不世出之英雄,但門第觀念卻注定是其揮之不去的心結。三國鼎足,蜀漢對門閥製度的堅持是最明確的。“公門有公,卿門有卿”,“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在蜀漢皇帝眼裏,這是天經地義的,否則,無以說明他們自身的“正統”。

劉備稱帝,一百二十位大臣所上的賀表中,隻列入了五十個人的名字,領銜的,是征西大將軍、都亭侯馬超。除了因為馬超在涼州擁有著巨大的聲望,“馬孟起世代公侯”是重要的理由。而被劉備稱為“一身是膽”的趙雲,卻是榜上無名。

在昔日的蜀漢,外來的名將趙雲是一個孤獨的將軍。五虎上將之中,關、張自成一黨,家將眾多;馬超本為一方諸侯,投劉備時便帶著自己的力量;黃忠曾為長沙太守,也廣有親信。獨有趙雲,向來是單槍匹馬,人微言輕。但這個孤獨的人,卻還要時時唱出反調。劉備平定益州時,欲大賞封地,隻有趙雲諫曰:益州百姓屢遭兵火,田宅皆空,如今民心方定,不宜奪之為私賞也。隻此一言,已把蜀漢的滿朝文武得罪幹淨……

凡此種種,都讓大將軍薑維依稀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所以,兩年前他表奏追諡趙雲。皇帝劉禪準奏,賜趙雲諡號“順平侯”。在此之前,朝廷已經追諡了故將軍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而這個遲來的加冕,當然是大有深意的,“順平”二字,即是對於死者的蓋棺論定,也是對於生者的一個忠告。

大將軍薑維讓趙廣在自己身邊落座。看著這位將門之後,內心暗自欷歔。他和顏悅色地說:

“說罷,有何疑惑,盡管道來。”

趙廣定定神,坦誠地望著自己的主帥,說道:

“將軍五年前實施斂兵聚穀,國中諸將便已多有非議,屬下亦是不能盡解其中奧妙。漢中乃國之屏障,將軍何以會撤漢中之備,自棄險要?今日魏軍兵至漢中,我軍外戶不守,卻屯以引敵,無異於……”

說著,趙廣遲疑了起來。

“但說無妨!”

“無異於開門揖盜!”

趙廣臉色通紅,看來已經是鼓足了勇氣。

大將軍薑維沉吟著,正在心中梳理解答的思路,兵卒進帳稟告:

“將軍,遝中羌人聞聽我軍欲走,送來了自釀的水酒犒軍。”

“知道了。命人善待送酒的羌人,許以錢糧,並備下九碗菜肴送到羌寨頭領家中。”

羌人以“九”為吉,宴席時都要擺九大碗。大將軍薑維與羌胡相處日久,很熟悉這些風俗。兵卒接令欲退,卻又被他喚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