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楔子(1 / 1)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公元220年,雄才大略的魏王曹操死在了魏都鄴城。這位魏國的奠基人和締造者,在彌留之際,也許會回望自己戎馬倥傯的一生。

萬裏河山皆是戰場,高山大川俱陷兵燹。

徐州,官渡,烏桓,赤壁……

垂暮英雄的目光,一路檢閱這些自己浴血鏖戰過的戰場,最後落在了山高林密、江河縱橫的涼州。而在涼州、隴右一域,會在一瞬間格外點亮他已經暗淡下去的目光。建安十八年(213年),當他控製了這一區域,便標誌著河隴半壁已盡在手中,他苦心孤詣所締造的這個北方的政權,終於顯露出雛形。如今,這個政權雄踞北方,傲視天下,四海歸一已是大勢所趨。但是即使壯心不已,他這匹老驥,還是要撒手而去了……

曹操死後,其子曹丕稱帝,是為魏文帝。同年十月十三日,早已名存實亡的漢獻帝劉協被迫將象征皇位的璽綬詔冊奉交曹丕,宣布退位。曹丕照例三讓之後,於同月二十九日升壇受禪,登上皇帝的寶座,改國號為魏,建元黃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十二月,定都洛陽。

一切似乎都按照曹操生前的預期發展著——曹魏終將一統河山。

但是,這位一生都高瞻遠矚的武皇帝卻沒有料到,短短六十年後,當天下真的一統之時,登上九五之尊的,卻是一個名叫司馬炎的魏臣。

公元280年,司馬炎篡魏自立,改國號為晉,是為晉武帝。晉代魏後,又於同年滅孫吳,結束了天下三分的局麵,重新統一泱泱華夏。其實,和漢室覆滅時一樣,曹魏早在十五年前便已經名存實亡——司馬炎在公元265年繼承其父司馬昭的晉王之位,數月後便逼迫魏元帝曹奐將帝位禪讓給了自己,國號大晉,建都洛陽。那一年,二十九歲的司馬炎拜家門蔭蔽,成為最有能力左右天下的人,斯時,想必他的內心亦會追念先祖們彪炳千古的功業。就在兩年前,公元263年,曹魏在司馬炎之父司馬昭的掌控下,一舉蕩滅了自己最大的強敵——蜀漢。而此役的功敗垂成,也與隴右一域息息相關,魏軍最終便是從隴右而下,奇兵插入蜀漢王朝的腹地,將蜀漢政權一舉粉碎。

三國歸晉,在那一刻便已經成為了指日可待的事實。

同樣的隴右,同樣的牽一發而動全局。

吊詭的是,司馬炎這位篡奪了曹魏皇權的晉朝皇帝,死後也被諡號為武皇帝。

曆史便是如此驚人的相似。天道循環,自有其不可猜度的玄奧。

曹操與司馬炎,兩位武皇帝之間相隔著區區六十年的光陰。

六十年的光陰,在曆史的長河之中,不過是曇花一現,白駒過隙。但是,在中國曆史上,這六十年的大分裂與大對峙,卻堪稱波瀾壯闊,風騷獨領。

幹戈相尋,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這是一個風流人物激揚正酣的年代。這個年代,史稱:三國時期。

三國爭衡,即曹魏、蜀漢、東吳間的逐鹿。

三國之中,主要的殺伐大都集中在魏蜀兩國。於是,地處魏蜀兩國軍事前沿的隴右一域,便成了事關天下大局的必爭之地。

隴右,溯其淵源,是由陝甘交界的隴山而命名。古人以西為右,故稱隴山以西為隴右。

作為地域範圍,“隴右”有著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上的隴右,指今黃河甘肅段以東、青海青海湖以東至隴山的廣大區域。隴山以東的平涼、慶陽,習稱隴東,但就其隸屬關係和曆史沿革而言,與隴右地區頗多相似,故也屬隴右。

隴右一域位處黃土高原西部,介於青藏、內蒙古、黃土三大高原結合部,自然條件獨特,曆史上無論是政區劃分、民族分布、人口構成還是經濟形態、民風民俗,均有較多聯係和相似之處,是一個相對完整的自然、人文地域單元。這一區域既是曆史上中西文化與商貿交流的通道——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又是曆代中原王朝經營西域、統禦西北邊防的前沿地帶。

三國時期,代表各自集團利益與曹魏在隴右一域角逐的,是兩個人。

這兩個人,一個叫馬超,一個叫薑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