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
淒涼而明亮的月光灑落寧靜而喧嘩的大地上。
嘩啦啦的流水聲和增氧機增氧的聲音整齊而響亮的交織著整個魚塘。
遠處一盞手電燈光時而照向水麵,
時而照向池梗,不緊不慢,緩緩走來。
何桃頭戴著電筒,
看著清澈見底的水裏遊來遊去的魚兒。
發出陣陣讚歎。
:“嘖嘖嘖,
看來今年可以回本了,
說不定還可以小賺一筆。”
想著想著,何桃慢慢陷入了回憶。
三年前,
村裏號召有誌向的青年回村參與鄉村振興,
爭取把勞動力留在家鄉的口號。
正好那年何桃結婚,
媳婦是隔壁村的,
就隔了幾裏路,
而且他倆還是初中同學。
算是知根知底,青梅竹馬。
結了婚以後,
媳婦小晴就在家備孕,
而何桃從小就背井離鄉,
在外麵打工存了一點小錢。
新婚的夫妻總是如膠似漆,
所以幹脆何桃就拿出全部的積蓄參與了鄉村振興的行動。
思來想去,
家鄉最適合的就是養魚,
而且是養那種冷水魚。
因為何桃的家鄉四麵環山,
有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之稱。
一年四季溫度都不高,
某幾個個別的市區除外。
有條件的人家都會整小小的魚塘養點魚,
等著親人過年回家的時候一起分享收獲的樂趣。
所以何桃從小就接觸這方麵,
他能想到的也就隻有這方麵。
何桃是一個標準的行動派,
說幹就幹。
他就在小時候經常抓螃蟹,
滑水的地方流轉了幾畝土地。
請挖掘機來挖了四五個魚塘。
那時候國家還沒有規定基本農田不準挖塘的政策。
從選址到建塘到完工,
隻要花了一個月不到的時間。
但是錢可花了不少,
幾乎把何桃的小積蓄花光了。
建好塘以後,
何桃從村裏麵免費領了一些魚苗。
然後又自己買了一些。
一個塘放了幾千尾,
總共投了兩萬尾左右的魚苗。
那段時光可算是何桃最幸福的時光,
每天就是喂喂魚,
陪媳婦散散步,
暢談以後的人生規劃。
不知不覺中小晴就到了生產的時間,
那一天全家人忙前忙後,
早早的就把收拾好的東西搬進醫院。
雖然何桃經常陪著小晴散步,
但是臨近生產的那一天肚子裏的孩子還是胎位不正,
很難順產。
在征求的小晴的意見後,
一家人決定剖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