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是一個拚搏奮鬥的年代,是一個大革命的年代。陽光灑在鄉間小路上,王家村又迎來一批知青。
“二小子,這是新來一批知青?”劉大嬸子打招呼道
“是啊劉嬸,剛從鎮上接回來,正要去大隊那報到呢!”
“好,去吧去吧”
拖拉機上坐著的知青也在觀察村子的環境,剛剛他們的對話車上的知青也是聽得清楚對劉嬸笑笑沒說話,畢竟來到一個新環境,到底是個什麼情況誰也不清楚,一車人‘曠切曠切’的到了大隊部。
大隊長核對完名單辦理了糧食轉讓關係,給拉到知青點去。
大柳樹下一群小孩子看到拖拉機過來瘋跑過來追著車子屁股後跑,現在的農村沒什麼娛樂項目,看到來了新麵孔紛紛跑來看個稀奇,這些城裏來的知青白白嫩嫩可漂亮了,偶爾還會分給他們這些小蘿卜頭一些不知道名字的小零食酸酸甜甜還有特別香特別脆的,村裏孩子特別歡迎這些知青來他們村。
大隊長也被孩子們歡鬧聲感染眉頭舒展了些,嘴上卻還是喊到“去一邊玩去,離車遠點’孩子們不管不顧的歡快地跟著跑,前麵已經來了兩撥知青,無論來時多麼熱情高漲,農村地裏的活就是麵朝黃土背朝天,
天天和泥巴打交道,這些肩不能扛,手不能挑的知青來這裏不超過三個月就吵著要回去,給大隊長鬧得頭疼,大隊長看著這些新來的娃也是歎息連連,留在城裏多好,吃著商品糧不用來農村受罪,隊長不是覺得農村不好,他們祖祖輩輩土裏刨食,幹這點活已經習慣了,隻是心疼晚輩的心理再加上女知青根本幹不了地裏活,各種問題就會出現,男同誌有把子力氣還好。
年底分口糧也是問題,村裏人還算老實厚道,但如今年月每家都不好過,能不缺吃就是好的,把自己糧食分給別人大家心裏都有疙瘩。
大隊長懷著複雜的心情,一會兒歎口氣,這下意思的歎氣聲還是被坐在村長旁的男知青張柱捕捉到了,下鄉前就聽說那些已經下鄉的知青寫信報怨農村生活的艱苦,讓家裏幫忙找個工作接回去。
但是如今城裏的工作哪裏是那麼好找的,隻等有人退下來才能有空崗,這樣的崗位還是先緊著自己兒女接替,張柱家就是這樣,家裏哥仨一個妹妹,大哥接替父親鋼廠的工作,二哥去年下的鄉,今年自己初中畢業也被安排下鄉,妹妹還在上學,他們這批知青裏有認識的同校校友,也有從南方過來的兩名同誌,還有一位來自北京的女知青總共三男三女 6人。
‘突突突’這種老式拖拉機聲音很響,前邊轉個彎就到了知青點,王家村總共不到50戶人家,但現在人響應國家號召生的多,老老小小一大家子,兄弟幾個住在一個大院子裏,王家村也是附近有規模的大村子了,知青點設在村後邊背靠著山,山腳下有條太陽河,距離100米就是頭兩年新建的兩間黃泥巴壘起的地坯房子,
把男女分開來,東北象征的南北大鋪炕,家家都這樣人口太多,新婚夫妻才能有自己的小屋子。
現在是6月份,知青院裏沒人,都下地給莊稼拔草去了,如今做什麼都是靠人工,秋收能多產糧食少挨餓就有奔頭。隊長給知青拉到知青院分了睡覺的地方,挨著別人的鋪蓋把自己行李鋪上就行,村長又叫走了兩個男知青,跟著他去把他們借大隊的口糧領一下,新來的知青還沒上工,沒工分隻能借用隊裏的糧食,秋收後再用他們的工分抵。
每人借70斤玉米,30斤高粱,東北主要糧食作物就是玉米,大豆,大米,高粱等還有些雜糧。每家都會在自留地種點蔬菜,東北的四季分明景色各不同,春夏秋可以上山采野菜,采菌子秋天去采野果子,堅果這些,其實王家村靠山吃山,也能弄個囫圇飽。
村裏有一半多都是當年闖關東逃難過來的,東北地廣人稀山上吃的有很多,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就是最好的描述,雖然有點誇張但隻要勤快一點就沒有餓肚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