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製敲門磚的笑話(2)
這一事件倒是一個故事題材,可是做專題片或紀錄片有點不太好做,看來今天的采訪能做成什麼樣的片子呢,倒是值得好好討論一下了,作為要拿它當敲門磚的片子,實在有點不太適合,算了吧!重新再找題材吧。
我一天到晚苦苦地尋找著題材,不管是什麼樣的人物,什麼樣的事件,我都不放過,都要拿過來好好地研究一番。就是這年春節,我回到老家,我出生的那個小村子,遼寧省盤錦市的一個小村莊,媽媽聽說我今天回來,天很晚了一直站在村頭往北的方向看著,因為我每次回家都是從這裏進村的,我剛走過村頭小橋,媽媽就看到我了,她風風火火迎著我向村頭走來,我明顯看出媽媽的腳步有些慢了,無情的歲月把媽媽催得有點駝背了,還離我有200多米遠就喊我的小名,我聽到這樣的叫聲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三步並作兩步拉住媽媽的手,因為我兩年沒有回家了,村裏的同學、朋友、親戚都來了,因為今天是年三十的前一天,我們家就這樣提前過年了。
晚飯後,家裏來的親戚朋友都想聽我給他們講外邊的事,講大城市裏的故事,講北京的事,我無意中說出一句話,我說:“我這一生最遺憾的事就是沒念多少書啊!”這是無意識的一句話,我也沒有想那麼多,我的媽媽已經是泣不成聲了,我們大家都很驚訝!“媽媽!您怎麼了?”媽媽放聲地幾乎是在喊:“媽媽對不起你呀!”說完媽媽走出房間,我不知道說什麼好,媽媽以前也和我說過:“媽對不起你,沒讓你念多少書。”我說:“這不怨你,媽媽,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媽媽還是連連搖頭:“不是!是媽媽無能啊!”
事後,我總覺得這是一個題材——《真情》。但是適合做電視散文,不適合做紀錄片,我於是就寫了一個散文。
《真情》這個故事很感人,都是真實的事,就是我的媽媽,不過想拍這個片子,是很麻煩的,要有大場麵,要有能動情的演員,我怎麼拍?能行嗎?
真是天無絕人之路,我有個朋友叫劉若新,一個很有實力的企業家,他當時在電視台承包下來30分鍾的時間,做娛樂節目,以此來包裝他的廣告公司,他那裏有設備,有場地,聽說我要做這個片子,就一口答應我,全力幫助我。
我精心地策劃了一番,又選了幾個很有影響力的演員——秋痕,一個老演員,她演媽媽,大家熟悉的年輕演員關新偉,他演主人公。在一個晚秋的季節,我們在鬆花江邊找到一個小村莊,開機了,一個有滋有味的散文故事就這樣拍完了。一次又一次改動,一遍又一遍叫來朋友看,我綜合了多方意見最後定稿了。第二年的母親節,在吉林電視台,還有幾個縣級台,同時播了我的這個作品。但是我冷靜下來後再看這個片,我很不滿意,有好多做作的地方,雖然看起來還有點感動和浪漫,說到底也就算個小情調的電視散文,我決定我不但不能拿它當敲門磚,以後我再也不想做這類的片子了,這不是我的風格,就這樣,這個片子就被我自己槍斃了。
一年多過去了,還沒有做出一部像樣的作品,真是急呀。
一天,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一個年僅4歲的小男孩,出現在一群老年人的秧歌隊伍裏,他會打鼓,會扭秧歌,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題材,可做一個紀錄片。上學時老師就說過,隻有能幹紀錄片的編導,才有做電視編導的真功夫,我決定找這個小孩的家長聊一聊,提出我的想法,家長還算配合。我找到了這個小孩的奶奶,了解了一些情況,小男孩叫郭帥,從3歲就開始打鼓,不但會打秧歌鼓,還會打架子鼓,看來這個小孩的故事遠不是我看到的這些,我決定開始跟蹤小郭帥幾天,以紀錄片的手法拍攝鏡頭,但是和第一次拍電視劇相比,我理性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