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八卦掌源流(1 / 2)

一、八卦掌與董海川

八卦掌,俗稱轉掌或推磨掌,是中國傳統武術中興起最晚的一個拳種。Www.Pinwenba.Com品文吧在技法上因掌多拳少,低檔下勢行步轉圈定名為轉掌。因運動軌跡與八卦圖一致,又以八掌之數在圖的軌跡上變掌換勢、縱橫交錯、運動不息、變化不止,又稱為八卦連環掌。八卦掌是以易理定掌術、以卦數定掌數的拳種,運動特點是以動為本,以變為法。傳統掌法、掌勢和步法因派別而異,但皆以八卦之數定掌數,即:八大老掌、八大母掌;以掌勢和架勢的高低定上、中、下三盤掌或勢,即:二十四勢(掌);又以易卦之理推演出一掌(勢)變八手(掌)之數,演變成八八六十四手,後人又將六十四手組合成六十四掌或六十四式。該拳種主於內修外練,動靜互補(另有內練動法、內九宮法),是中國三大傳統內家拳法之一。八卦掌的創始人和首傳人是清朝末年的董海川(1799—1882年),大約在1866年經北京肅王府傳出,其術很快名震北京,並傳天津、河北、東北各省和內蒙古地區。

董海川係河北省文安縣朱家塢村人氏,自幼不習耕作,善拳腿,性勇猛,青年時勇武過人,愛打抱不平,因而遠離故鄉遍遊天下,流連於吳越、巴蜀等名山大川,以武訪師會友,與僧道談經說法,廣采博學,大有收獲。

董海川以易卦之理之數為根據,道家之法為本,綜武術攻防技術為掌勢,創建了八卦掌:功成後北歸,沿途行俠仗義,劫富濟貧,與貪官汙吏為敵,因此被官府緝拿;事故敗露後,淨身出家,在肅王府當了一名燒水的小太監,後因董海川的武功被發現,得到肅王的重視,命其演練-董海川拉開架勢,左旋右轉,縱橫交錯,上下飛舞,變化無窮,時而如蛟龍出海,時而如猴縱鷹翻,肅王大為讚賞:練畢,肅王問:“此為何拳術?”答:“轉掌。”

肅王又命其演練器械,董海川隨手拿起頂門栓代刀,演練了八卦刀。隻見人隨刀走,刀隨人轉,削、砍、劈,剁、刺、撩,或遠或近,或鑽或翻,人影刀影交織在一起,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肅王大為讚歎。

董海川在王府以太監的身份任護衛之職後,其武藝引起王府上下人的很大興趣。肅王爺本人,對八卦掌尤為喜愛,經常與董海川交手,以探求八卦掌的奧秘,還命王府眾人練習八卦掌:

同治十三年(1874年),董公以年老為由離開王府,由弟子馬貴接至家中居住,後又到馬維祺等家中小住三年,最後被董公的門生、義婿史紀棟迎養至家。此時,董公聲望更高,前來比武校技者不絕,董公都是待之以理,服之以藝。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董公身為八卦掌巨匠,卻不存門戶之見,仍然不斷吸取別派武術之精華,加以充實、提高自己,使得八卦技藝日臻完善。清光緒八年,董公仙逝,享年八十有三。

在八卦掌門內,有董海川對其弟子各授一技的說法,其實並非如此董海川在創編八卦掌時,是按八卦之理、之法數創編而成,共有八種各具特色的掌法下傳眾弟子。經調研證明隻有七種掌法流傳於世,獨立成派。這七種掌法是:尹福的硬派掌、馬維棋的風輪掌、樊誌湧的佛家掌、程廷華的柔掌、劉寶珍的陰陽掌、梁齋文的反勢掌以及宋雲貴的八卦錘。另外一種掌法據說傳給了與馬維祺交手的不知姓名的秘傳弟子,但是未經證實。這七種掌法傳到第三代之後,大部分都銷聲匿跡了,惟有尹福的硬掌和程派的柔掌發展很快。

在八卦掌的三個發展過程中,除董海川外,第二代人中較具代表性的人物當數尹福、馬維棋、程廷華、劉鳳春(即瘦尹、煤馬、眼鏡程、翠花劉),若從有特殊功力人物來講,以鐵鐲子瘦尹、鐵腿馬維棋、鐵鑷子眼鏡程、鐵鉗子梁齋文為序排列。

八卦掌的其他派別也在一定範圍內得以流傳,馬維祺的風輪掌隻傳給了沒有正式入門的劉彩臣(後拜程廷華學習柔掌法),樊誌湧的佛家掌傳人為樊鳳蘭和門婿王誌,梁齋文的反勢八卦掌下傳了蘇孟春和劉振麟,劉寶珍的陰陽八卦掌和宋雲貴的八卦錘下傳何人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