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的日本間諜案(1 / 2)

1894年9月8日,中日兩國在朝鮮交戰正酣,而北京的皇宮裏也是“熱鬧非凡”:江南道監察禦史張仲詞鋒激烈地要彈劾李鴻章,還列舉了他腐敗、通敵等罪名。

而其中最嚴重的,是前不久發生在天津的“日本間諜案”。

一時間,朝中群情激憤,紛紛上奏皇帝,要求嚴懲此刻正在指揮清軍作戰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

老練的石川伍一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國力迅速增強。

但囿於國土狹小、資源匱乏,近代的日本一開始就有著非常濃重的對外擴張的野心。

主要的擴張目標自然就是與其有著千餘年友好關係的中國。

為了適應擴張的需要,日本從19世紀中期開始就有意識地對中國進行情報收集活動。

尤其是在甲午戰爭前,在中國內地組建的各種間諜機關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

他們都以各種合法身份做掩護,有的甚至剃發易裝,直接冒充中國人。

而最惡劣的就是大肆收買那些喪失民族尊嚴、貪婪的漢奸,為發動戰爭做好準備。

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後,清政府就接連偵破了數起日本在華間諜案——張仲炘彈劾狀中所提到的天津日本間諜案,就是這一係列間諜案中最大的一起。

而事件的主角便是老練的石川伍一。

石川伍一又名義倉告,18歲時從日本來到中國,隨後加入了設在漢口的樂善堂。

樂善堂很快就將他派往中國西南地區進行調查。

曆經艱險回到漢口後,他和同伴一起將途中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並且還附上十分精密的地圖。

而這份西南考察報告後來受到日本軍事當局的高度重視,被當作極為珍貴的資料保存。

1893年石川來到天津,繼續從事間諜活動,以日本鬆昌洋行的普通職員做掩護。

收買漢奸劉棻1894年7月25日,英國商船“高升”號載著千餘名清兵,航行在朝鮮附近的洋麵上,但很快就被日本軍艦攔住了去路。

當時,清政府租用“高升”號商船,主要是考慮到日本應該不會對一艘掛著英國國旗的船隻開炮。

但日本人似乎早已洞悉了內情——不顧中日當時尚未開戰的關係,斷然發射了魚雷及大炮,擊沉了該船,最終釀成“高升號事件”。

那麼日本人是怎麼得知這艘船上運載的是中國士兵呢?這裏不得不為石川伍一“記上一功”。

1894年2月,清軍駐天津護衛營的一個名叫汪開甲的弁目前來兌換英鎊。

石川想借機在軍營中安裝內線,便有意與他接觸。

汪開甲是一個見錢眼開的人,經不住石川百般討好、賄賂,最後兩人關係就熟悉起來。

汪開甲也是個聰明人,知道石川拉攏自己絕對不是單純的交朋友,應該還有更大的目的。

但對汪開甲來說,隻要能讓他每天花天酒地地享受,其他什麼都無所謂。

有一天,汪開甲笑著告訴石川,想帶他去見一個人,問他是否有興趣。

石川猜出這個見錢眼開的家夥已經察覺了自己的身份,也就不再掩飾,問讓他去見誰。

後者告訴他要見的人就是時任軍械局書辦的劉棻。

石川喜出望外,這個人可不簡單,他的舅舅可是當時清廷的重臣李鴻章。

石川見到劉棻後,通過交談和觀察很快就看出了麵前這個中國人也是一個貪婪之徒,可以好好利用一番。

從此,利欲熏心的劉棻就這樣掉進了石川伍一所設的陷阱之中,唯石川之話是從,不斷為石川提供情報。

當然,這些情報也是有價錢的,但石川從來不會讓他失望。

有了劉棻的大力協助,石川獲得援朝清軍的有關情報,不費吹灰之力。

日本大本營也根據他提供的情報,不斷調整在朝鮮的兵力部署,從而使清軍的所有作戰意圖和兵力配置完全暴露在他們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