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說什麼文明的倒退?
說什麼自由的幹涉?
還有什麼華夏櫻花的友好?
這些一路過關斬將走到全國賽的編劇的想法,就是一些人的縮影。
幸好,還有許多人是清醒的。
就像是站出來追打的那些京南市民,他們就是清醒的!
雖然打人不對,但打忘掉國恥的畜生,又不是在打人,好像也沒什麼不對!
國家法律是沒有明文規定,不許在京南穿櫻花傳統服飾。
但人民群眾不是傻子,還記得國恥!
國恥日剛剛過去,就有人忘了,故意在人民群眾的底線上來回橫跳。
這不明顯是有人崇洋媚外嗎?
喜歡櫻花一些受人歡迎的文化無可厚非,但絕不是這種喜歡!
在哪兒穿櫻花傳統服飾不行,非要在京南穿?
對得起京南三十萬亡魂嗎?
對得起為了將小櫻花驅逐出去,拋頭顱灑熱血的那些先烈嗎?
牆上的掛畫被黑布罩著,看不清掛畫的內容是什麼。
現在一想,
那分明是一張張先烈的遺照。
分明是京南三十萬亡魂的影子。
分明是小櫻花嗜血亂殺的罪證。
本來還在思考第二期要寫什麼才能牽動觀眾情緒波動值的陳時安,此時也有了方向。
根據節目組一貫的做法,地點選在京南,事件選了穿小櫻花傳統服飾引發的爭議,那定然和小櫻花曾經在京南造成的大屠殺有關。
一瞬間,陳時安腦海中劃過好幾部和此事相關的電影。
《京南!京南!》,《拉貝日記》,《八月五月》……
《京南!京南!》是部不錯的片子。
想必這種電影即使規模比較大,需要的投入比較多。
但有《孤注》被國家反詐中心看上的先例在,這種立意和題材的電影,應該也會有國家部門牽頭拍攝。
就算沒有,他也可以自己投拍這部電影。
但這部電影沒講什麼曆史背景,探討更多的,是在戰事中表現出來的人性。
而這種人性,不是陳時安想要的人性。
在情緒波動方麵也沒那麼吸引人。
《拉貝日記》這部電影,
雖然也算不錯地還原了那段黑暗歲月的真實情況,
拉貝本人身為一個可以置身事外的外國人,也對拯救京南人做出了不俗的貢獻,讓人肅然起敬。
但就這部電影來說,它更多的是描繪了拉貝本人的人格魅力,而非京南大屠殺這件事。
自然,也和陳時安的初衷不符。
《八月五月》這部電影。
原片在國際上拿到了不少獎勵,必然在各個方麵都算是一部不錯的電影。
但劇情講述的,更多是兩姐妹的曆險。
從戰事伊始,母親為了找藥,冒險進入小櫻花封鎖的街道,不幸犧牲。
到後麵她們到了充滿危險的難民營。
再到後麵,兩姐妹跟隨親人到了江鎮。
劇情跌宕起伏,危險連連,不論是在引發觀眾情緒值方麵,還是在劇情方麵,都無可挑剔。
但它距離陳時安想要表達的,還是差點意思。
想了想,陳時安才想明白,差的是戰事中,那種人性的閃光。
想到這個,陳時安突然想到了一部片子——《十三釵》。
雖然位卑,卻不敢忘國憂。
在人為製造的大災大難麵前,摒棄前嫌,英勇犧牲,竭盡全力保護祖國的未來……
而涉及到祖國的未來,更能牽動人心。
美與醜的強烈碰撞,善與惡的緊密交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