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一個周日的上午,S大心理谘詢中心報告廳座無虛席。講台上,褚晗光隆重介紹:“今天跟我們做分享的嘉賓比較特別。不僅因為她是我們的優秀校友,UCL博士,還因為她馬上就要入職S大心理學院,成為我的同事、你們的老師。在座不少同學應該早已經對她不陌生了。”
他手一抬。大屏幕上,何斯嘉身影閃現,妝容走年輕個性的路子,立的卻是知性雅痞人設,完美統一,正是兩年前雜誌采訪時拍攝的照片。
學生們一陣騷動,竊竊私語。
“哇塞!誰呀?這不是明星嗎?不像素人啊。”
“這美人看著好眼熟。是不是剛出道?唱歌還是演戲?”
“這是何師姐呀,我們廖老師的得意門生,應該也是褚老師的師妹。”
“真的假的?我們學校還有這號人物?真的會成為我們的老師嗎?”
“如假包換。你看看人家那履曆,在我們這個學科是大神級別了。”
“老天爺公平嗎?長得這麼好看,學習還這麼厲害,簡直不讓人活呀!”
“有天分還很努力,要不怎麼說她是廖導的接班人呢?!”
……
褚晗光繼續道:“疫情瞬息萬變,距離我們舉辦上一次校友論壇,已經過去將近一年。我們好不容易從嚴峻疫情中迎來一絲喘息,得以創造今天這樣難得的機會,我們可以相聚一堂,麵對麵交流。下一次論壇還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請大家珍惜這次報告會的寶貴時間。有請今天的嘉賓何斯嘉老師!”
掌聲如潮。何斯嘉走上熟悉的講台,一身白襯衣加背帶西褲,長發披肩,沒有過多的修飾,皎然挺立,靜氣如蘭:“感謝大家給予我慷慨的掌聲,讓我充分感受到了你們的熱情。雖然我們都戴著口罩,但我們的心都和彼此一起跳動,我們的交流必將是暢通無阻的。”
看著台下期待的目光,何斯嘉垂下眼眸,聲線慵懶:“我知道你們對什麼好奇。”她摘下口罩,語調微涼:“讓你們看看我素顏的樣子。怎麼樣?有沒有一種反差感?”
眾人屏息凝視。反差感是有的。照片裏的那個人光耀明媚,眼角藏著霜雪冷傲之意。眼前卻是一個月光般的女人,靜若秋泓,矯若驚龍。她低眉頷首,脖子上隱約可見晶瑩的珍珠項鏈,兩條修長的鎖骨曲線流暢地沒入衣領中。
她戴上口罩,隻剩一雙眼睛漫不經心地掃過台下:“好啦,言歸正傳。今天我分享的關鍵詞是‘年輕人’和‘心理學’。兩年前我回到北京,機緣巧合參加了MOC公司的一個小程序開發項目,叫‘魔心’,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它是一個以年輕人為主要用戶群體的心理學生活類軟件,兼具良好的娛樂社交學習功能。”
“出乎意料,‘魔心’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家喻戶曉、人人喜歡、很多人都在用的APP,青少年和中老年用戶幾乎占據了它用戶群體的半壁江山。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就是當我們把年輕這一概念引進心理學的任務目標,這個任務目標的過程和結果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積極變化。”
“心理學有一個很長的過去,但隻有一個很短的曆史。讓心理學年輕化,意味著從學術到應用,心理學應該更快、更前沿、更潮流、更有活力,更貼近中國的社會現狀和文化基礎。”
“更好地推廣普及心理學,從廣度和深度上拓展心理學的社會應用,推動心理學科的更快發展,這裏需要我們年輕人,需要在座的你們。”
…………
“我們來讀一首年輕人寫的詩。這首詩名叫《鏡中》,作者是22歲的張棗——”
“隻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來
比如看她遊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鬆木梯子
危險的事固然美麗
不如看她騎馬歸來
麵頰溫暖
羞慚。低下頭,回答著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