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社會主義改造論(1 / 3)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性質

49年到五六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是我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過渡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而是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過渡的社會形態。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特點

經濟上,分為5種經濟成分。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居領導地位,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過渡形式,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占絕對優勢,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過渡形式。

主要的經濟成分有三種,社會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這些經濟成分中通過沒收官僚資本而形成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掌握,主要經濟命脈屬於居於領導地位,而以農民和手工業為主體的個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優勢。

在政治上新民主主義社會實行工人階級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人民民主專政。

在文化上發展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在階級構成和主要矛盾上,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其他小資產階級民族階級等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基本的階級力量。主要矛盾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個階級,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條道路的矛盾。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前途,新民主主義社會將最終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及其理論依據

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1953年6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正式提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同年12月形成關於總路線完整的表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過渡時期的主要內容包括概括為一化三改,一化指社會主義工業化三,改是對個體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他們之間相互聯係,不可分離。一化是主體,三改是兩翼。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這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並舉的路線,體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緊密結合。體現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變革生產關係與發展生產力的有機統一。

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理論依據,一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時就提出從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問題,二是列寧俄國10月革命勝利後,曾設想通過國家資本主義對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進行和平贖買,轉化為公有資產。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將馬列主義進一步中國化形成中國化的過渡時期理論,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造提供行動指南。

實行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必然性,一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條件。

2,對個體經濟和私營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客觀需要。

實行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可能性。

1,我國已有相對強大和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這為實現過渡時期總路線奠定了物質基礎。

2,土地改革完成後,為發展生產抵禦自然災害,廣大農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這為黨提出社會主義過渡的總路線提供了重要依據。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在合理調整工商業過程中出現了加工訂貨經銷代銷統購包銷,公私合營等一係列從低級到高階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國家在利用和限製資本主義工商業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是黨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一個重要因素。

4,當時國際形勢也有利於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這為我國實行過渡時期總路線提供有利的國際環境。

總之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將馬列主義關於過渡時期理論,在中國進一步具體化形成中國化過渡時期理論,為中國社會改造提供了行動指南。

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和曆史經驗

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農業手工業和社會主義改造,第一積極引導農民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的道路,第二遵循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以互助合作的優越性吸引農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第三,正確分析農村的階級和階層狀況,製定正確的階級政策,第四,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采取循序漸進的步驟,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大體上經曆了互助組,初級社和高級社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發展互助組,具有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第二階段主要是建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具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第三階段是發展高級社,具有完全的社會主義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