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了嗎?”
華青興致不佳,但還是把車停在一邊。不理解秦時的舉動。
因為這次秦時接的劇本很不錯,他跟著秦時在《黃粱一夢》劇組,直到殺青,曆時11個月。
《黃粱一夢》講的是在大英博物館的20多萬件華國文物,變成人形想盡一切辦法逃生,最終到達祖國大地,喜極而泣的故事。
劇情的最後,是他們在黎明之前到達了祖國的懷抱,卻在黎明之後重新回到狹小而冰冷的展櫃裏。
天空大亮,凝結了華夏幾千年的文物依舊孤寂的在博物館裏,被來來往往的人群評頭論足。
這場狂熱的幻想,除了它們,無人知曉。
這是一個群像的劇本,拍攝起來更為繁瑣和精益求精,每個人不僅需要掌握文物當時的時代背景,還要掌握其創造者的相關曆史,各種習俗,禮儀,服飾等,都需要一摳再摳,這是一場華夏人對國寶的思念。
好在小說作者梧桐枝本身是一位曆史學博士,在劇情中的很多描寫都是貼合當時每個文物的時代背景寫的。這省去了不少力氣。
再加上前幾年國家對娛樂圈的大力整治,這幾年發展起來的演員不是厚積薄發型的,就是天賦異稟型的,風氣也好了不少。演技方麵都是過硬的。對粉絲的管理也更加規範,所以十一個月的不出現,還是在接受範圍之內的。
華青現在還有點緩不過來,回想起最後的幾場戲,秦時等諸多演員,有的抱著自己的頭,有的身體殘破,他們曆經千辛萬苦,終於在破曉之前站在了華國的土地上,每個人的臉上都掛滿了笑容。
下一秒,秦時等演員就要拍攝人首分離,重新被關在展櫃裏,聽著陌生的語言,承受輕蔑的眼神的一幕。
二者反差巨大,對演員的心理活動和麵部表情和狀態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好在一切都結束了,華青專心致誌的開著車,回到家他要好好休息休息。
“我好像聽見了嬰兒的哭聲,下去找找。”
秦時冷眉皺成川,連續高強度的工作,讓他很疲累,但是聽見聲音就不能不管。說完武裝好自己下了車,仔細聽聲音的來源。
華青一愣,他還真沒聽見。不過秦時的耳朵可真靈敏。他解開安全帶也下去幫忙找。
秦時的目光落在了巷子裏的垃圾桶上,哭聲斷斷續續,他不能判斷嬰兒的症狀,隻能先把嬰兒從垃圾桶裏翻出來。秦時沒戴手套,毫不猶豫的伸向垃圾桶。
這種綠色的垃圾桶容量很大,這就導致了秦時的翻找任務繁重。
華青從另一邊過來,看到的就是這麼極具衝擊性的一幕,他的血液瞬間上了腦子,但是職業警惕讓他把脾氣壓了下來,腦子一轉大概猜到了怎麼回事。
讓他更為生氣的是不負責任的父母,居然把孩子扔到垃圾桶裏,這讓本就心情不好的華青更為煩躁。
他快步走上前去,壓著怒火說道:“讓我來找。”
秦時睨了他一眼,手上動作不停。
二人忍著臭氣翻找著,最終在一堆包裹著的垃圾裏找到了一隻……幼貓?
秦時心裏一跳,他撿到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