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慣性思維,以為自己隻要變的足夠強,變的足夠好了就能得到某些東西。這種思維邏輯是我們傳統教育所帶來的錯誤認知。在中國,所有人的共識就是高考改變命運,即便在現在的新常態當中亦是如此。高考仍然是中國普通家庭的孩子改變命運的一項重要手段,甚至唯一手段。當有了既定目標,所有的活動和行為都是錨定這項目標所展開的,這聽起來讓人感到無奈,卻也沒什麼太好的辦法。現行的模式下,人才就是通過應試考試所選拔出來一批人,因此,這個時代對應的價值觀就是100分要強於90分的人。80分的人心裏明白自己的實力要弱於90分的人。所有人在這種單一通道中排排坐,在這條獨木橋上擁擠著。這種圍繞著分數這樣單一的指標展開活動的家長,給孩子們從小就樹立了一個價值觀,如果我們考了80分,沒達到100分,這就是不完美的,是還有進步空間的。以批評和反思組成的反饋深入人心,因為在我們東亞人的心中,永遠擁有著完美二字。這種所謂的完美給我們造成錯覺,讓人生怕自己是不完整的,有缺憾的。也許等到我們真正達到100分的時候,才能真正挺直脊梁站起來,可以大聲告訴別人,真的做好了,這次可以了。而這種不斷進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磨煉了我們的意誌,也會導致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切的一切都會化作分數來衡量。分數不好就再考嘛,隻要分數考好了,好像一切都會變好。這種錯覺通過不斷加深印象的係統性訓練刻在我們腦子裏,總以為什麼時候考到了100分,這個世界都會屬於自己。經過這樣填鴨機械式的培養,很多人將這種錯誤的理念運用在生活的方方麵麵,總以為心儀的女孩不接受自己是因為自己不夠好,隻要夠好了就被人所接受,從而錯過了很多機會,浪費了太多時間。但這隻是學習考試的一條賽道,在其他賽道上考試的內容並不一定是分數。畢竟人生是立體的,並不是非黑即白二維的。為了快速學習適應考試,很多事情被簡化為對和錯。為了判卷和打分方便的模式把整個青年時代都框在一個架子內,邏輯上我們總是形成條件反射,會出現經常對其他事物進行對與錯的投影。我認為這也是近年來自殺率上升的一個原因,因為當他發現考試學習已經不能解決他人生中的問題的時候,他的價值觀破裂了。
學校裏的知識是理性的,遵守規則的,而社會上很多問題是複雜的,是充滿人情的。一個在職場裏橫行霸道的上司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兒子,那麼他是一個好人還是壞人。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很多電影都對反派有了更加真實的描寫和刻畫,更多的空間給予反思壞的一麵和好的一麵來源在哪,是什麼環境影響並決定的。很多壞人又是怎麼從一個好人變成一個壞人的。基於這個果,能不能找到因,能不能改變因來促進結果。
那麼,應試教育帶來的副作用更多的是隻看結果,遵守規則,而忽視了原因,忽視了社會當中最大的變量,就是人。如果我們不加思考,就沒法挖掘事物背後的真相。也沒法考慮更多的創造的可能。我們從小知道的就是一切遵守規則,上學的時候遵守規則考個好分數,甚至有的同學喜歡走捷徑抄襲別人的成果。工作以後同樣遵守社會人情世故這樣的規則,上學時的規則也不再適用。
不懂如何把握時機,在沉沒成本中逐漸懈怠。有的老師會說,隻要高考考了好分數,上了好大學,人生好像一切都沒有問題。事實上,這種理念會作為烙印深深刻在孩子們青春期脆弱的心裏。很多高考大省的學習,考分要求很高,他們需要更加有效地提高分數,所以他們隻會在意分數,沒有了分數就沒有任何未來的可能性。對他們來說,也許多年以後考上了哈佛,一路荊斬棘超越了很多人,結果發現生活中很多問題並沒有迎刃而解,最終難以接受這樣的現實,信念崩塌甚至走上極端的道路。
因此我認為,在青少年時期提升認知水平非常必要,從原有扁平化的係統中解放出來。當然,這也許對提升分數並沒有太大的幫助。但我認為,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孩子的心理健康會受益終身。不管處於何種框架下,集體主義也好,西方的民主自由主義也罷,關鍵是要獨立思考,辯證的去看待問題。發掘事物背後的真相與原因,分析不同選擇下的優勢與劣勢。通過這種邏輯思維方式,把問題變成立體形象。這樣如此,無論今後遇到何種挫折與困難,我們都有信心去尋找答案。
我在上學期間非常喜歡魯迅,主要原因是因為他深刻地見解,讓我發現了獨立思考這項重要的能力。《呐喊》表現病態社會裏人的精神病苦;《阿Q正傳》“暴露國民的弱點”;《狂人日記》揭露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風波》中所展現的社會底層人民的愚昧;《孔乙己》、《祝福》、《示眾》中刻畫的一係列冷漠、麻木的“看客”形象。當你把魯迅的文字結合周邊的環境來看的時候,在青年時期會有極大的觸動,好像多年以來的現代社會中還是留有著當年的魯迅描述的影子。魯迅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因為他始終堅持著為中華民族和人類的徹底解放。當我們發現事物背後的本質,不再像書本中描述的那樣美好,即使是黑暗的,也不用驚慌,因為“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今天讀魯迅,是為了自己的解放,是為了更加充實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