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的目的與意義,為何打算創作?
今年年過三十,在看了人類簡史、人生的智慧等書籍之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突然像是得到了苦苦追尋的答案,豁然開朗。於此,在認為自己對人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一些感悟之後,便打算把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對人生的理解化作文字記錄下來。
雖然對人生有了一些感悟,但我認為還是不夠深刻,對某些方麵的理解還十分粗淺,表達的意義僅僅停留在表象,並沒有真正發掘到背後的真相,所以,我仍然存在一些困惑,希望以心得體會的方式將文字保留下來,日後可以與他人交流。
另一方麵,也許在我人生不惑、知天命的年月,可以再回過頭來品味一下自己曾經的認識和思想,那時也許我就有了不同的理解。這當然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兒。
正值創作之際,看到陶淵明先生的文字,雖說我與這些文字在上學的時候就已經相識,但在過了多年之後,我還是大受啟發。隱約有種“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之感。陶淵明先生的《歸去來兮辭·並序》中有言“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意思是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經不可挽回,知道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一方麵我可以趁機捋一下自己的思路,為未來規劃,另一方麵也許可以幫助許許多多曾經的我,避免重蹈覆轍。除了這句話,我最希望的是《歸園田居》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這段話,這描述正中我心。每天工作不快樂,活的像個機器人。陶先生不為五鬥米折腰,個性與既往選擇的道路有所衝突,即便像他這樣的大師,也隻是活到了三十多歲,才發現自己不適合做官,也並不愛好做官,浪費了大好時光。他發現了這個真相後,沉默成本無法挽回,及時止損才是人生中應有的態度。普通人更容易傾盡一生都無法發現人生的真諦。也許到老了,才後悔莫及。他這種豁達思想也許在人人都追求的功名利祿的年代來說,並不合適。但對於那些隻想遵循自己天性尋找快樂的人來說,很多困擾和問題自然能夠解決。隻有知行合一,才能讓人生變得晴朗起來。這種前人思想對於後來的探索者有著重要地啟蒙意義,如果,後麵來者可以不再重複前人的錯誤,看著前人的腳印,走出自己的康莊大道,那將是一件多麼美好的場景。
除此之外,我的寫作水平還待提高,將想法轉換成文字的過程不僅可以提升寫作水平,在寫作的同時,也可以把想法和思路框架進行整理,化零為整。故而,此刻的創作非常有必要,同時對我來說具有非凡的意義。
有朋友問我,你這是教別人成功啊,你又沒有名氣,能有人看嗎,意義在哪呢?我反問他,首先我記錄我的觀點,這本身對我來說是有紀念意義的。如果還能幫到別人那就更好了。你買了那麼多成功人士的書籍,你現在成功了嗎?所以,雖然大家都喜歡學習偉大的人,但是很多傳統意義上人的成功本身是不好複製的。反倒是普通人的經驗可能往往更具有借鑒和參考的意義,因為前麵的人就是千千萬萬個大多數。我相信在通讀完我的文字之後,會讓人有所啟發,這就夠了。
為什麼會感到困惑,因為我們從小的教育就是要好好學習,隻有好好學習考上好的學校就能一步步走的更好。有更好的工作,找更好的對象,生完孩子把孩子培養成更好的人。不僅學校的老師告訴你隻要努力完這個階段,在下個階段就會抵達人生巔峰。仿佛人生就是跨越一級一級台階,翻越一座座高山。一旦錯過了節奏,世界就如此崩塌。家裏的父母親戚也在詢問在城市夾縫中生存的你何時能結婚生子。人生的一切就是一場遊戲,接不停的任務,完成更高級的任務,以便得到獎勵。一切的一切就是線性故事發展,一切的一切都有可循的路徑。一旦錯過,萬丈深淵。但即便我們真的遵循著這套中國式捷徑發展,真的會幸福,會快樂嗎?上學的時候我們沒有學習到這些困惑的答案,人生的答卷隻能讓我們自己去尋找。
我經常看到“如果工作的意義就是活著,那活著的意義又是什麼”諸如此類問題流轉於年輕人的心頭,這也是我曾經年少的時候問過自己的問題。現在,我有了自己的答案,至於意義這樣的終極哲學問題,我將在後文詳細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