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從文遺作選 第1節 抽象的抒情(1)(1 / 2)

抽象的抒情這是一篇沈老未寫完的遺作,初稿是在被查抄數年後退還的材料中發現的,發表時除校正了個別錯字和標點外,餘保持初稿原貌。根據沈老來往書信,本文可能在1961年7月至8月初寫於青島,也可能是8月回京後所作。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生命在發展中,變化是常態,矛盾是常態,毀滅是常態。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於死亡或真正死亡。惟轉化為文字,為形象,為音符,為節奏,可望將生命某一種形式,某一種狀態,凝固下來,形成生命另外一種存在和延續,通過長長的時間,通過遙遙的空間,讓另外一時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無有阻隔。文學藝術的可貴在此。文學藝術的形成,本身也可說即充滿了一種生命延長擴大的願望。至少人類數千年來,這種掙紮方式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得到認可。凡是人類對於生命青春的頌歌,向上的理想,追求生活完美的努力,以及一切文化出於勞動的認識、種種意識形態,通過各種材料、各種形式產生創造的東東西西,都在社會發展(同時也是人類生命發展)過程中,得到認可、證實,甚至於得到鼓舞。

因此,凡是有健康生命所在處,和求個體及群體生存一樣,都必然有偉大文學藝術產生存在,反映生命的發展、變化、矛盾,以及無可奈何的毀滅。(對這種成熟良好生命毀滅的不屈、感慨或分析)文學藝術本身也因之不斷的在發展、變化、矛盾和毀滅。但是也必然有人的想象以內或想象以外的新生,也即是藝術家生命願望最基本的希望,或下意識的追求。而且這個影響,並不是特殊的,也是常態的。其中當然也會包括一種迷信成分,或近於迷信習慣,使後來者受到它的約束。正猶如近代科學家還相信宗教,一麵是星際航行已接近事實,一麵世界上還有人深信上帝造物,近代智慧和原始愚昧,彼此共存於一體中,各不相犯,矛盾統一,契合無間。因此兩千年前文學藝術形成的種種觀念,或部分、或全部在支配我們的個人的哀樂愛惡情感,事不足奇。約束限製或鼓舞刺激到某一民族的發展,也是常有的。正因為這樣,也必然會產生否認反抗這個勢力的一種努力,或從文學藝術形式上做種種掙紮,或從其他方麵強力製約,要求文學藝術為之服務。前者最明顯處即現代腐朽資產階級的無目的無一定界限的文學藝術。其中又大有分別,文學多重在對於傳統道德觀念或文字結構的反叛。藝術則重在形式結構和給人影響的習慣有所破壞。

特別是藝術最為突出。也是變態,也是常態。從傳統言,是變態。從反映社會複雜性和其他物質新形態而言,是常態。不過盡管這樣,我們還是有如下事實,可以證明生命流轉如水的可愛處,即在百丈高樓一切現代化的某一間小小房子裏,還有人讀荷馬或莊子,得到極大的快樂,極多的啟發,甚至於不易設想的影響。又或者從古埃及一個小小雕刻品印象,取得他--假定他是一個現代大建築家--所需要的新的建築裝飾的靈感。他有意尋覓或無心發現,我們不必計較,受影響得啟發卻是事實。由此即可證明藝術不朽,藝術永生。有一條件值得記住,必須是有其可以不朽和永生的某種成就。自然這裏也有種種的偶然,並不是什麼一切好的都可以不朽和永生。事實上倒是有更多的無比偉大美好的東西,在無情時間中終於毀了,埋葬了,或被人遺忘了。隻偶然有極小一部分,因種種偶然條件而保存下來,發生作用。不過不管是如何的稀少,卻依舊能證明藝術不朽和永生。這裏既不是特別重古輕今,以為古典藝術均屬珠玉,也不是特別鼓勵現代藝術完全脫離現實,以為當前沒有觀眾,千百年後還必然會起巨大作用。隻是說曆史上有這麼一種情形,有些文學藝術不朽的事實。甚至於不管留下的如何少,比如某一大雕刻家,一生中曾作過千百件當時輝煌全世的雕刻,留下的不過一個小小塑像的殘餘部分,卻依舊可反映出這人生命的堅實、偉大和美好,無形中鼓舞了人克服一切困難挫折,完成他個人的生命。這是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