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坐起身,緩緩下床。
他躺的與其說是床,倒不如說是一個木架子上放了兩塊板子,上麵再鋪上一層稻草。
又硬又硌得慌。
躺這半天感覺自己的腰都快斷了。
急需下床活動活動。
他打量一下屋子,土坯牆,稻草頂,一個很小的窗戶,上麵糊了一層草紙,勉強可以擋風。
屋裏連個像樣的家具都沒有,斷腿的凳子,不高的條桌,一口看不清顏色的木箱子,靠近門的地方還有一口缸,不過缺了一塊。
還有就是床頭掛的那個日曆本。
他把日期從6月6號改成6月26號。
日曆本上的字不多,僅僅隻有幾行。
1978
六月小 26號 星期一
----------.---------
農曆戊午年五月 小
廿一
小暑: 公曆7月7日
農曆六月初三
這就是那時候日曆本上所有內容。
雖然字數不多,但陽曆陰曆,大小月份和星期幾,下個時節都寫的清清楚楚。
本來他還很疑惑,這麼多東西本應該被村裏其他人搬走才對。
但是那個隊長家的孫子李小輝解釋了,
知青死了以後,公社的公安特派員今天早上才剛看完,所有東西還沒來得及搬........
這年頭,誰不怕公社抓人?
李江很慶幸。
這算撿了個大便宜。
再晚一天,留給他的估計隻剩下一個沒有門,甚至沒有窗戶的破爛小屋。
現在還不錯,起碼可以遮風擋雨。
沒多待,李小輝便離開了。
一時間,屋裏隻剩下李江自己。
他腦子裏很亂,一直胡思亂想,
畢竟作為一個崇尚科學的唯物主義者,忽然出現這種科學解釋不清的事情,腦子亂很正常。
等平複好心情,他來到外麵觀察整個村子。
這間屋子地處村子最東邊,靠近一條小溪,是西邊大河分流過來的支脈。
村子西邊靠近大河,北邊是一座山,這大概就是靠山屯這個名字的由來。
放眼望去,村子裏像他這種茅草房真不多,大部分都是土磚青瓦房,紅磚房一間都沒有。
一些小孩在街道上嬉戲打鬧,家裏大人一個沒看到,應該是去上工了。
在靠近一點,就是一顆大榕樹,下麵有個石磨,村子裏吃白麵都得靠這個磨才行。
這間小屋別看不大,卻有一個不小的院子,用一些樹枝簡單圈了起來,甚至還有幾個樹枝做成的門。
顯然之前那個想不開的知青是個講究人。
院子很大,有一顆桃樹和一顆棗樹,中間掛了個麻繩當晾衣架使用。
旁邊是一塊菜地,裏麵綠油油的一片,長勢喜人,種類還不少,有一部分小青菜都能吃了。
靠近他住的屋子,是一個搭起來的棚子作為廚房。
棚子的立柱上還有兩捆玉米杆,看那個幹癟樣應該是去年剩下的,
灶台不大,上麵隻有兩個破舊的白瓷碗,筷子倒是有好幾雙,
令他想不到的是,鍋還在,雖然不大,但這玩意在這個年代的農村可是實實在在的緊俏貨。
很多家庭哪怕分了家,也在用一口鍋。
想買一口鍋,還得用工業票,很是難得。
這也算是家裏唯一一個大件了,
起碼以後有做飯的家夥事。
灶台旁有個水缸,一個木桶。
水缸裏還有一個木頭水瓢,水倒是不少,但水已經發綠,還有一些蚊子幼蟲在裏麵遊動。
李江靠近聞了聞,倒沒什麼異味,不過喝了準拉肚子。
他用水瓢一點點把缸裏的水弄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