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十二月,金楓和金俊業帶著員工們到區屬一家科技中心拍攝。
這家科技中心在原城高新區的西郊產業園區十樓,涉及的領域頗多。
科技中心主任是位五十幾歲的女士,姓李。
聽她講自己在國外公司待了十幾年,國外的專家對她很尊崇。
當金楓為了套近乎同李總講了一句簡單的英語後,李總卻道:“我在國外是有翻譯的。我不說英語。”
在拍攝期間,這位李總請金楓去她在縣城的一個據點,說是可以開一間休閑的茶咖啡或是啤酒屋。
金楓很感興趣。
因為師父就是在偏僻的地方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所以,她並不以為縣城有什麼不好。
“那個地方要不要拍攝一段?”想是李總的成績,也可展示李總的形象。
“不用不用。”李總製止,有幾絲防範。
這種防範讓金楓知道,這是李總個人產業,不願為外人知。
李總是原城某協會委員,且正在爭取原城所屬省會上級協會委員。
在拍攝中,金楓發現每個區塊的設備都很高大上,裝修也充滿科技感,但負責的人員都是同樣幾個員工。
幾個員工的表現也讓人瞠目結舌。
像是隨便從某鄉鎮拉來的年輕村民,又有著初進都市的不懂製約,他們懶散,自負,講著無聊的段子。
他們也不懂接待和機器操作。
幾人隻會穿著正裝站在前台或門口。
表情僵硬又得意。
金楓隻好每進一個區塊,先了解這個區塊的功能,再按照基礎的技能讓他們幾個人學得有模有樣,再在步驟上簡化又簡化。
直到幾人在鏡頭前熟悉,她這才開始拍攝。
李總倒是很配合,不斷批評幾個員工,讓他們配合拍攝,配合金楓指導。
在剪輯過程中,李總不斷提出新的拍攝內容。
合同中已說明在解說詞和腳本簽字同意後,如需增加補拍,要收費用。
金楓婉轉地將補拍費用給李總做了提醒。
“沒問題。”李總很幹脆。
原定一個月完成的拍攝,因為拍攝內容增加,又延遲了三周。
宋明君和李立加班加點,終於在距離春節兩個星期前完成了剪輯。
他們打上水印,讓李總過目終審。
李總問:“怎麼把水印去掉?”
“您簽字讓財務把尾款打過來,就去掉水印。”
金楓笑嗬嗬道。
李總默了一默,忽然道:“下午跟我去那個地方,你去不去?”
“好。樂意之至。”金楓笑著答應。
李總開車,金楓坐副駕駛。
車行了一個多小時,進入一個縣城的鄉鎮,又行駛了幾條小路,看到一個規劃整齊但荒涼的村子。
幾乎每家的大門都是統一樣式,後院都是土地。可以種菜和花。
其中有幾家是很老的土房子,刷著紅色的標語。一看就是特意留出的房子。
李總介紹說,這是一塊紅色基地,準備用來作為紅色旅遊景區。
其中有一家大門與其他截然不同,更大更精美。
李總下車,推開這家大門,將車開進去。
“這是我的另一個項目。”李總介紹道,“你要不要承包?年租金十萬。可以辦成休閑產業,燒烤,咖啡,茶館,和娛樂設施。”
金楓到各處都看了看,房子很大,一進門就是各占一半的客廳和開放式廚房。
右麵是會議室和臥室。
會議室很大,沙發很多,卻很低檔。
臥室同會議室麵積相同,更顯寬廣,但裝修極奢華。
成雁翅分布在左邊的是對列十幾個帶衛生間的房子,布局統一,很明顯供來客住宿。
房外是近三百平米的院子。
“怎麼樣?”李總很急切。
金楓正欲回答,聽到有人用當地方言大聲喊李總的聲音。
“李總!啥時候回來的?也不打招呼。”
李總迎出門,看到一個很有氣勢的漢子走進來,穿著很明顯和當地人不一樣,並有一派官相。
“這是魏書記。”李總介紹,又用當地方言同魏書記打趣:“剛到家就被你看到了。”
“那肯定了,一直盼著你回來,咱那筆基金什麼時候撥過來?”魏書記同金楓打了招呼後,又問李總,“你看,你這房子都讓幾個積極分子給你裝修布置到位了。”
“我打個電話。”李總說著邊撥號碼邊走出去,“喂,局長,什麼時候款到位?——太晚了吧,這是國家扶持項目,我們投進去不少了。——給你的不會少。——這個月?——那太好了,我先轉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