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紓在林譯的衣服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又在自己的衣服上寫下了林譯的名字,說:“經曆了那麼多,從今天開始,你是我的,我也是你的。”

什麼是愛情,愛情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患難與共。

又一陣轟隆作響,下雨了。

夜裏,小雨變暴雨,搜救難度呈幾何級上升,戰士和專業救援隊伍披上雨衣依舊在奮戰,林譯和誌願者則被勸返至鵬州縣城小學的臨時避難所休息。

鵬州縣城小學正是譯融基金援建的小學,也是縣城裏為數不多仍然屹立不倒的建築。

雖然學校裏的建築完好無損,但由於餘震頻發,大家都不敢再待在建築裏,隻在操場上搭建了當初華譯集團發放的十餘頂大型帳篷,又用塑料布搭建了幾個大型遮雨棚,就這樣,成為了鵬州縣城的一個臨時避難所。

老人小孩占了帳篷,其餘人則擠在幾個大雨棚裏避雨休息。

地震發生後,林譯和楊紓馬不停蹄地組織人手,搜集物資,進入震區救援,已經一天一夜沒合眼,這個時候已經筋疲力盡。

兩人找了個角落,墊了張從車裏帶下來的防潮墊,席地和衣而睡。

林譯聽著外邊風聲雨聲,嬰兒的哭鬧聲,失去至親的人的嗚咽聲,沉沉睡去。

第二天,雨停了,更多的誌願者和物資陸續到達,很多專業救援隊伍又比前一日擴大了幾倍,救援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林譯也從前線救援轉到幫助後勤搬運工作。

第三天,楊紓通過衛星電話從阿龍那裏得到一個消息,張欣生了,聽說難產,兩天兩夜才生下來,是個男孩,母子平安。

林譯看著雨後初升的太陽哈哈大笑,這是最近唯一聽到的一個好消息。

陳湘有後了!

林譯讓楊紓先回蜀都,處理答應過張欣的事情,也可以坐鎮蜀都,繼續組織華譯集團的物資調運,為確保震區緊缺物資的支援再多盡一分力。

在接下來的八天九夜,林譯帶領華譯集團的誌願者,為災民搬運物資、搭建帳篷,甚至是搬運死難者的屍體,哪裏有最重、最苦、最難的活,哪裏就能看到他們的身影,餓了就咬口麵包,困了就直接席地而睡。

這個團體也漸漸成為了鵬州臨時救難所後勤的主心骨,有小學裏的人認出他們是曾經來學校送過物資華譯集團的人,慢慢的,“有事找林總的人幫忙”成為了鵬州救難所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句話。

這也吸引了陸續進入震區的新聞工作者的注意,紛紛對林譯提出采訪要求,每次林譯都是擺擺手就接著幹活去了,記者隻好采訪華譯集團的其他誌願者。

但即便如此,媒體還是將一些照片通過網絡傳了出去。

照片中的林譯皮膚被曬得黝黑,穿著件寫著“楊紓”字樣的白色短袖和牛仔褲,正在為災民搬運物資,身板看起來雖然高大,但明顯瘦了不少,扛的也是最大的箱子。

從箱子鼓起的程度和他流油淌汗的臉上扭曲的表情來看,箱子的分量估計是不輕,他出死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