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代新銳導演、著名歌手蔡琴的前夫楊德昌因結腸癌於2007年6月29日在美國洛杉磯過世,年僅59歲。看到這個消息,雖然覺得心裏隱隱作痛——又一顆明星隕落,又一個年輕生命終結!但我們卻已經沒有了震驚。這些年來,年紀輕輕就因腸道及相關消化道器官問題而被奪去生命的人越來越多,而腸癌現在更是已經進入國人所患十大癌症的前三甲,且其蔓延速度還有越來越快之勢。據日本預測,21世紀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將是大腸癌,腸類癌症已躍升為癌症王國的“新寵”【曾經是死因中排名第一位的腦中風現在已退居第三位,心髒病躍居第二位,排名第一位的是癌症,但其內容正在發生改變】。
僅僅是腸道直接罹患的癌症,就已經在向人們重重地敲響了警鍾。另外,還有許多發病率很高的癌症,如肝癌、乳腺癌等,也與腸道健康狀況密切相關。
如果對許多人來說,癌症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問題,那麼,一係列的流行病、常見病、慢性病就近在我們身邊了。
2004年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18.8%,估計全國高血壓患病人數超過1.6億,每年新增300萬人;成人血脂異常患病率為18.6%,估計全國血脂異常患者人數達1.6億;糖尿病患者有3000萬,近20年增加了5倍之多,已名列世界第二;全球肥胖症患者逾3億人,中國已超過7000萬人,潛在肥胖病人達2億人,部分沿海城市體重超標人數高達50%;便秘、痔瘡患者更是司空見慣。
以上一連串令人觸目驚心的數據,全部都是腸內微生態失調、腸道未老先衰惹的禍。
更令人擔心的是,所有這些疾患,都呈現低齡化趨勢。
事實上,還有更多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雖然還沒有達到生病臨界點,但如不注意及時加以調適,很容易發展成為腫瘤、心血管疾病、呼吸及消化係統疾病和代謝性疾病等。
腸道疾病引發的問題的嚴重性應該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但多數國人說起腸道問題,一般隻是輕描淡寫。在他們看來,胃腸能出什麼大問題?隻會有點兒小毛病而已!也許是因為腸道始終隱藏在身體內部,人們對腸道的了解非常有限,加上一些不負責任的廣告的誤導,因而無法理解腸道的本質和它作為身體最大免疫器官的重要性。
腸道是身體中最勞累的器官之一,每天需做大量工作——消化、吸收人體中進進出出的食物,以提供人體內各器官與細胞所需的足夠的養分。若將人的身體比作汽車發動機,那麼膳食好比汽車的燃料,而腸道則是燃燒燃料、釋放能量並驅動汽車奔馳的燃燒做功室和尾氣排放管。但腸道的功能還遠不止這些。它還是人體內最大的微生態係統,共有400多種菌群,100兆的細菌生活其中,掌管著人體70%以上的免疫功能。
腸內的微生態運動與平衡,在提高免疫力方麵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成為維護人體健康的天然屏障。它的正常或失調,對人體的健康和壽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其實,我們的古人早就對腸道健康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認識,東漢大哲學家王充在《論衡·氣數》中寫道:“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中醫也提出“脾【即消化係統】為後天之本”,意思是說,要想擁有健康的身體,必先擁有健康的胃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