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族,像無數中國家庭一樣,有著悠久而又平凡的曆史。我們生活在廣西的一個小
山村,一個世代居住的地方。從爺爺奶奶口中得知,我們的祖先是這片土地上的農耕
者,耕種這片土地幾百年,為村民提供稻米和蔬果。這裏的山清水秀,田野間的稻香和
鳥鳴成為我家族的見證。
1991年,我出生在這個簡樸的家中。家裏的牆是黃土砌成,屋頂上覆蓋著稻草。每當夏
季暴雨來臨,雨水總會從屋簷間滴下,但這並未影響我對家的喜愛。那個時候,中國正
在經曆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階段,全國各地都在經曆著翻天覆地的變革。但對於我們這樣
的小山村,變革的步伐似乎慢了些。家裏的經濟狀況十分有限,生活中的物質並不豐
富,但我們都相互扶持,一家人其樂融融。
我對嬰兒期的回憶,其實大部分都來自於家人的述說。母親經常告訴我,我是一個特別
安靜的嬰兒,經常躺在搖籃裏,眼睛睜得大大的,好奇地看著這個世界。她還告訴我,
我特別喜歡聽爺爺的山歌。每當爺爺彈起三弦,唱起那古老的山歌,我就會安靜下來,
聽得入神。或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便對這片土地,對這個家產生了深深的熱愛。
童年的我有一群無拘無束的玩伴,大家一起長大,一起在田野、小溪和樹林中尋找生活的
樂趣。捉迷藏是我們最常玩的遊戲之一。有時候,我們會找一個偏僻的地方,有的躲在大
樹後,有的鑽進小茅屋,然後由一個人去找大家。除此之外,用泥巴做模型也是一項我們
熱愛的活動。我們常常用濕潤的泥巴捏成各種形狀—動物、房子、人物,然後放在陽光下
曬幹,作為我們童年的藝術品。
因為家境貧窮,學前的啟蒙教育主要來自家裏和村裏的長輩。爺爺是我的第一位\"老師\",
他教我認字、算數,並且通過口述教授我許多生活智慧和鄉間的傳說。村裏的大人們也會
教我一些實用的技能,比如捉魚、種菜和養家禽。
農忙時節是全家最緊張、也最有凝聚力的時候。不論男女老少,大家都會拿起鋤頭和鏟
子,投身於耕作。對我來說,這並不是一件沉重或乏味的任務。相反,我總覺得每次跟家
人一起下田種地都是一次快樂的經曆。雖然工作很辛苦,但大家始終麵帶笑容,互相幫
助。午餐通常是簡單的米飯和蔬菜,但因為是在田間吃的,總覺得特別美味。
鄉村裏有不少傳統的節日和習俗,這些都是我們文化和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春節是最重
要的節日,大家都會回家,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放煙火、拜年。除了春節,還
有中秋節、端午節等,各有不同的慶祝方式和傳統習俗。比如端午節,村裏的大人們會包
粽子。這些傳統節日不僅加強了村民之間的聯係,也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和珍惜自己的文
化根源。
這些都構成了我那不可複製的童年記憶,也塑造了我對家鄉、對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