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2年(同治元年)12月12日,天津大沽造船工曹本生的家,一聲男嬰的啼哭打破了以往的沉靜。曹錕的誕生,並沒有給曹家帶來歡樂。窗外,草木凋零,萬物蕭疏,攜裹著苦澀鹹味的初冬海風陣陣拍打著曹家的窗欞,曹本生的心不禁顫抖起來,緊鎖著眉頭。曹本生在大沽的一個船行當排工,成年累月給人家造木船,辛勤維持這個十口之家的生活。本來就經濟拮據,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如今又添丁加口,無異於雪上加霜。曹本生性子憨直,為人要強,他寧願自己勒緊腰帶,也要供孩子們識幾個字。曹本生也許不會吟誦“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古訓,但他堅信,有了知識,有了文化,人就有出息,就會出人頭地,就會光宗耀祖。他要讓孩子們讀書,讓知識改變曹家的命運。因此,曹錕兄弟幾個,多在幼年讀過幾年私塾。小曹錕長大後,有幸進入私塾讀書。讓曹本生大喜過望的是,小曹錕天資聰慧,在私塾裏,不但經書背得好,還寫得一手好字。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曹家的生活每況愈下,捉襟見肘的經濟使曹家的當家人曹本生不堪重負,實在無力供養孩子們讀書,小曹錕隻讀了四年私塾就輟學了。這讓曹本生好不傷感,時常麵壁長歎,悲淚濕襟。但值得讓曹家欣慰和自豪的是,小曹錕的這四年私塾沒有白念,它成了叩開曹錕乃至整個曹家命運之門的敲門磚。曹家人也許不會想到,就是這彈指一揮間的短短四年私塾,成就了曹錕的民國大總統美夢,點燃了曹家的祖墳青煙。據民間傳聞,曹錕每天去私塾館上學時,必經一座土地廟。那土地廟年久失修,荒蕪破敗,門窗已經爛掉。曹錕每次路過土地廟時,都被廟裏的土地爺看個正著。說來也怪,土地爺每每看到曹錕,渾身就有一種說不出的難受。
於是,那土地爺就給西沽衙署的老爺托夢說:“每天有一位曹氏公子在土地廟門前兩次經過,他乃王侯之軀,如此大駕蒞臨,我禁受不起啊。早晨他上學從門口路過,我看到他後,頭暈目眩出冷汗,到晚晌剛好一些,他又放學回來了,我看到他又要折騰一宿,天亮剛穩定下來,他又上學經過這裏。如此往複快要把我折磨死了,我請求老爺,破費倆錢修一修廟的門窗,遮住我的視線。”起初那西沽衙署的老爺不大相信,一連三次後,他才將此事放在心上。
一天清晨,西沽衙署老爺坐著轎子來到那家私塾館,館內的先生忙將老爺迎進書房。老爺問私塾師先生:“這裏是否有一位姓曹的學生?”先生說:“有。”那老爺說:“讓我見一見。”於是,私塾先生把曹錕叫來,來到西沽衙署老爺麵前。那老爺一見曹錕不禁怔住了:此人相貌不凡,麵如冠玉,目如朗星,眉分八彩,國字麵廓。私塾先生見狀,心中竊喜,忙讓曹錕給老爺叩頭。想不到曹錕卻說:“雲泥不能比,江河淺海底,我拜他不得。”老爺聽罷,吃驚非小,心想:這曹錕年紀雖幼,言談之中飛騰之兆已見。忙說:“免了,從今天起,這曹公子上學的費用都由我來支付。”或許是冥冥之中的天意,或許是命運之神的青睞,果然,後來的曹錕在官場一路飛黃騰達,並一擲千金花錢買了個總統當,過了一把“皇帝”癮。曹錕失學後,終日無所事事,遊手好閑,沒有正業,整天習武弄棒,耍練拳腳,時常滋事生非,一來二去還染上了好色貪杯的壞毛病,使父母既傷心又擔心。
曹錕16歲時,父親想讓他學習造船技術,接自己的班,也能混口飯吃。但曹錕覺得造船的活又苦又累,還掙不到多少錢,死活不幹。思來想去,曹本生決定讓這個桀驁不馴的兒子去做販布的生意。曹錕一口答應下來,他之所以願意去做個賣布小販,有他的小算盤,一是可以到處走走,適合他喜歡遊遊逛逛的性格;二是可以弄些小錢自己花。因家裏窮,買不起一輛手推車,曹錕便把布匹搭在肩上四處叫賣。曹錕性情豪爽,愛交朋友,喜歡武術,嗜酒如命,喝醉了便席地而臥,有時街上一些頑童就趁機把他錢袋裏的錢偷走。當曹錕酒醒後發現錢沒有了,隻是一笑了之,從不追問。曹錕兄妹七人,他排行老三,所以大沽一帶的人們給他起了個“曹三傻子”的綽號。在做賣布生意的過程中,曹錕結識了許多酒肉朋友,大家互相吃請,別人請他,他也經常邀請朋友一起喝酒。但因為賣布是小本生意,這樣一來,就常常入不敷出,他隻好去蹭別人的酒飯,以致後來朋友看到他就躲得遠遠的。由於好喝酒,每飲必醉,又年輕氣盛,時常惹是生非,甚至調戲婦女,因此街坊鄰居都很討厭他。父母見曹錕不成器,恨鐵不成鋼,便想讓他早點成家立世,收斂一下狂野的心。曹錕17歲那年,父母托人說媒,將西大沽一家姓鄭的姑娘娶過來為妻。鄭氏長曹錕兩歲,雖相貌平平,但為人通情達理,過門後上敬公婆,下疼小叔小姑,對曹錕更是十分體貼,小兩口和和睦睦,很少口角。但這樣的日子沒幾年,曹錕就毅然離別家鄉當兵去了。曹錕為啥要棄商從戎?史料流傳的共有三種版本:一是被父親趕出家門,無奈投軍。由於他好色貪杯,時常拈花惹草,一次和一個寡婦暗通時東窗事發,被憤怒的父親趕出家門。無家可歸的曹錕,隻好轉投淮軍另尋出路。二是不堪別人羞辱,憤而從戎。一天,衣衫襤褸的曹錕販布來到保定城門,被兩個守城的士兵攔住,不但沒讓進城,反而被他們謾罵嘲笑一番。曹錕無端受辱,窩了一肚子火兒。他想起自己寒來暑去,曆盡艱辛,也未能改變自己吃苦受累的命運,於是他暗下決心,立誌從軍,將來出人頭地。三是喝酒惹禍,被逼當兵。曹錕為人相當豪爽厚道,隻要有人要他幫忙,力氣出多少都心甘情願,一幫到底,為朋友兩肋插刀,隻要管飯就行。不過,臉皮也厚,隻要看見人家請客,不管是誰請誰,隻要其中有他認識的,進去一屁股坐下就吃。可惹禍就惹在這貪酒上了。一次曹錕有幸又蹭了一頓酒飯,由於酒菜可口,多喝了幾杯。醉眼朦朧的曹錕,出門時撞上一戶人家娶媳婦辦喜事。醉酒不能自控的曹錕死活非要掀人家轎簾,看看新娘子長什麼樣。這下惹了大禍,新郎是當地有頭有臉的人物,當場就要暴揍曹錕將他送官追究刑事責任,幸虧幾個閑人拉住曹錕就跑,才逃過一劫。回到家後,酒醒了的曹琨越想越後怕,他擔心報複,幹脆溜之大吉。正巧趕上袁世凱的淮軍招兵,曹錕投軍去了。這三個版本雖各有道理,但不足以為憑。賣布生意的失敗,家庭生活的窘迫,才是曹錕棄商從戎的根本原因。曹錕賣布沒能改變人生的命運,最終窮困潦倒,隻好在津門流浪起來。1882年春,李鴻章的淮軍在天津招募新兵,領頭的管帶是鄭謙。正在街頭流浪的曹錕聽說有人招兵,管吃管住,還有餉銀,不免動了心。“好鐵不撚釘,好漢不當兵”,雖然當時社會上對當兵的很瞧不起,但生活無著的曹錕哪裏管得了這些,於是去報名參軍。由於他身材魁梧,又練過武術,且粗通文墨,遂立即被錄用為副兵。真是時來運轉,曹錕入伍不久就被管帶鄭謙看中,把他收為義子。從此,曹錕登上了人生的傳奇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