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葉連天的池塘裏,青蛙靈活地在荷葉上跳躍前進,捕食最心儀的獵物;層層設防的敵陣中,攻擊部隊超越前線直入腹地,奪占一個個中心要點。兩者的“ 作戰機理”如出一轍。人們形象地把後者這種跳出了線性思維束縛的作戰理論稱為“蛙跳”戰術。

“蛙跳”戰術最早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太平洋戰場。眾所周知,在陸戰場為主宰的幾千年時間裏,戰爭雙方的對抗是一場“楚河”“漢界”分明的角逐。無論是攻城掠地還是摧城拔寨,在指揮員的思維裏,始終存在著一條明確的戰線。作戰雙方都立足於自我之營盤逐次推進,依法用兵。1943年的太平洋戰爭就陷入了這樣一種拉鋸狀態:以美國為首的盟軍開始反攻,日軍則負隅頑抗。南太平洋上島嶼星羅棋布,雙方逐島爭奪,戰爭異常艱難。

為了加快戰爭進程,一個大膽的想法在美軍的兩大名將麥克阿瑟和尼米茲的腦海裏產生了:放棄一線平推的傳統做法,跳躍前進,越島攻擊。太平洋戰區的盟軍在他們的指揮下,兩路並進,利用海軍優勢,避開日軍的一線防禦要點,攻取其戰略縱深中守備較弱的島嶼,得手以後再以此為支撐繼續開展進攻,從而使戰爭的進程大大加快,僅用半年多時間即突破了日軍的內防圈。

二戰時的“蛙跳”戰術是以海軍為“助跳器”,主要運用於登陸作戰。二戰後,隨著空中運輸能力的提升,“蛙跳”戰術逐漸成為美軍空降作戰的主要理論。1983年舉世震驚的美軍入侵格林納達戰爭就是一場典型的“蛙跳”傘降作戰。美軍指揮官摒棄搶灘上陸的傳統戰法,直接依靠空降兵越過格軍的防禦陣地搶占機場。空降兵在150米超低空跳傘,船不泊岸,兵不濕靴,在短短4天內即解除了格軍的武裝。

在海空軍都具備了“蛙跳”的能力之後,美軍把“蛙跳”戰術在聯合作戰的背景下進一步發展,提出了“非線性作戰”理論。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蛙跳” 戰術曆史使命的終結。可以預見,在信息化戰爭中,曾經作為打破線性作戰模式 “尖兵”的“蛙跳”戰術仍將以其突破慣性思維的創新火花啟迪人類的軍事智慧。

蛙跳很容易引起下髓骨(腓骨)的疲勞骨折,有時也會使膝關節半月板的軟骨板破碎。發育期間的中學生做蛙跳,很容易引起脛骨、隆骨發育不良症。這種疾病會妨礙膝蓋以下的骨骼發育。韌帶把膝蓋固定在脛骨的部位,在發育期間,這個部位是由軟骨連接脛骨,隨成長逐漸變為骨骼。膝蓋完全彎曲跳躍時,必須用韌帶拉引骨骼的附著部,軟骨不能正常發育為骨骼,逐漸突出,有時一坐下便會疼痛。

人體長高與骨頭的增長有很大關係,而人體骨端和骨幹之間,有被稱作成長期中的“成長線”的骨端軟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