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免費醫療的開展,事情開始變得有些不可控起來。
整個城市的人口開始不斷湧入,外地人紛紛選擇在這裏定居。
他們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機遇,但也給城市帶來了一係列的挑戰。
隨著人數的不斷增加,全市所有的私立醫院全部飽和!
病房床位、醫生資源、醫療設備都不足以滿足如此龐大的患者需求。
很多外地人不能順利住院,隻能無奈地等待。
他們的焦慮和憤怒逐漸積聚,其中一部分人將矛頭指向了張海濤。
在一天的傍晚,張海濤走在醫院的走廊上,他的臉上表情凝重。
他能夠感受到周圍人們的目光,充滿了不滿和怨恨。
突然,一個病人的家屬憤怒地走了過來,指著張海濤的鼻子喝斥道:
“你這個醫生,明明知道我們的情況緊急,為什麼要拖延我們的手術時間?你是不是有意怠慢我們?”
張海濤麵對著家屬的責問,深吸一口氣,試圖平複自己的情緒。
他耐心地解釋道:
“很抱歉,我們醫院目前人手不足,導致手術排期有些擁擠。但我保證,我們會盡快為您安排手術,不會有任何耽擱。”
家屬聽了張海濤的解釋,臉上的怒氣稍稍消散了一些。
他們也理解醫院的困境,但在焦急等待的日子裏,他們很難保持冷靜。
張海濤看著家屬的表情,明白他們的心情。
他深深地體會到了醫療資源緊缺帶來的壓力和責任。
畢竟,一個張海濤也無法解決整個城市的醫療問題。
為了緩解這種局麵,張海濤決定主動與上級醫院溝通,爭取更多的醫療資源。
他明白,隻有通過團隊的努力和合作,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海濤和他的團隊積極應對醫療資源緊缺的挑戰,努力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他們通過加班加點、與其他醫院合作等方式,盡力滿足患者的需求。
漸漸地,外地人們對張海濤的謾罵逐漸減少,代之而來的是對他的理解和感激。
雖然張海濤這邊已經竭盡全力的安排那些外地人就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來到本市尋求醫療服務。
外地的私立醫院一時間空無一人,這讓那些原本掙紮著維持運營的私立醫院感到憤怒和絕望。
他們開始組成聯盟,對張海濤的做法表示抗議。
一天,當張海濤正忙碌地處理著手頭的工作時,一位疲憊不堪的外地醫院院長來到他的辦公室。
院長的臉上滿是憤怒和不滿的表情,他怒氣衝衝地說道:
“張海濤,你這樣做太過分了!你是如何想的?我們本來就已經很艱難地運營著,現在你竟然把我們的生意全都搶走了!我們要抗議!”
張海濤深深地看了院長一眼,他能理解他們的困境,但他也知道自己的做法是為了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他耐心地聽完院長的抱怨後,緩緩開口說道:
“我明白你們的苦衷,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患者的利益。我們現在的醫療資源確實有限,而患者的需求卻是無窮無盡的。如果我們不采取一些措施,很多人將無法得到及時的治療。我希望你們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