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威爾士長弓的馴弓過程需要一個專門的托架。
紮克現在使用的托架也是羅賓漢當年所使用的。
雖說在這方麵其實並沒有什麼特殊的要求,但是這相當於是一種認可,可以讓紮克調動出自己最好的狀態。
馴弓所用的托架一般用硬木製成,在一端豎著挖出一個凹槽用來托住長弓的弓背,另一端則是設法垂直固定在地上。
托架的側麵由上到下以差不多四公分的長短等距離的刻上八到十個弦槽,其中第一個弦槽要距離托架頭的位置差不多二十厘米。
隨後在弓背鬆弛的狀態下,用繩子綁住兩端,再把弓背的正中架在托架的凹槽上。
此時均勻用力,慢慢的拉弦,將弦掛到第一弦槽裏,弓背也就被略略的拉扯彎曲了。
這時還要仔細的檢查弓背的曲線,看看是否流暢均勻。
隨後標出過於強直的地方,再把弓背放鬆後進行修整微調,直到滿意為止。
然後再將繩拉開,逐次加大力度向下掛槽,並不斷的修整弓背,直到形成一條令人滿意的均勻弧線。
每當加拉了三、四個弦槽的開度時,就可以將繩收緊些。
這一過程一定要十分的緩慢,不能操之過急。
特別是每次需要加大開度之前,都最好先讓弓背充分的休息二十到三十分鍾,使弓背內部的應力得到釋放,以免木質損壞。
每次上緊也不可太多,最好一次隻收緊一英寸。
當達到弓手適合的滿弓開度時,這一把威爾士長弓也就馴好了。
當林遠正式開啟直播的時候,紮克的弓已經馴到第一個開度結束了。
正在讓弓背休息,等待著接下來馴到第二個開度。
林遠也用最快的速度,順著犛牛角的紋理,將一對牛角全部削成了碎片。
隨後將犛牛牛筋撕成細絲。
等他完成這一係列的步驟之後,差不多又過去了半天的時間。
紮克在此期間又將弓背提高了了兩個開度,開始緩慢而又小心的收緊馴弓用的繩子。
而林遠這邊,弓胎也差不多完全粘合在了一起。
隨後他將弓胎取出,開始貼片、繞筋。
也就是將削成薄片的牛角貼合在弓臂的內側,用魚膠粘合。
撕成細絲的犛牛筋也纏繞在了弓臂的外側。
在這一過程中,弓胎的強度和韌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原來如此……,是靠這種方式來解決的嗎?”
“這些材料的加入不僅僅彌補上了整體被破壞後的強度,也進一步的加固了連接點,讓弓體不會輕易的散架。”
“並且……,一旦弓的某一個部位出現了問題,還能在保留主體的情況下直接進行更換……”
要知道傳統的單體弓,一旦弓背出現了問題,哪怕隻是一個缺口,這把弓也就廢了。
因為在使用的受力的過程中,弓受損的地方一定會不斷地擴大。
而萬一在拉弓的過程中徹底毀了,那麼弓手還很有可能受傷。
所以隻能提前就淘汰,進行更換。
這樣下來不僅麻煩,而且消耗的人力和資源也都非常多。
但如果是像複合弓這樣,將弓分成了幾個部分,那麼就可以哪裏出現問題換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