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東漢末年(1 / 1)

東漢末年,農業生產出現嚴重的土地兼並現象,直接導致地方豪強勢力的崛起。

由於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十常侍橫行朝野,對地方的控製越加衰弱,造成土地兼並問題日益惡化,而人民飽受此現象的苦果,加上天災與瘟疫的雙重打擊,他們於是紛紛起來造反,發動大規模的叛亂,最著名者是黃巾之亂。

時代的動蕩不安,也使地方豪強有了崛起的機會,他們一開始靠著自己的財力組織自己的武裝軍隊保衛家園,後來就逐漸演變成擁有兵馬的諸侯,如曹操、劉備等人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嶄露頭角,中央政府由於不修政事,對於這樣的情況,也是無能為力,反而需要他們維持地方穩地方豪強發展到後期,又逐漸分化為士族與寒門兩個陣營。其中,士族在土地與權勢,占有了優勢,也因此擁有壟斷政府高層的實力,形成了三國兩晉時期特殊的士族政治。

州牧形成

除了嚴重的土地兼並問題,是造成地方豪強興起的誘因之外,刺史製度的變動,則是造成群雄割據的主因。

刺史製度源自西漢武帝時期,本意是用等級低的官員監察等級高的官員,以達到製衡的目的(以六條問事製衡官員),盡管刺史的權力越來越大,但是始終沒有統領一州的法定權力和信度。不過到了東漢靈帝時,他接受劉焉的建議,將各州刺史改稱州牧。於是,刺史成為地方的官員,從原本的中央和郡、縣之間加入州一級,成為中央、州、郡、縣的四級結構。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軍政大權。

這樣的情況持續的結果,使各個州牧紛紛利用天下大亂,名正言順在地方割據勢力,而那些未被改為州牧的刺史和郡守,也趁機擴大權利和武裝力量,還有人在戰亂中自封為州牧和刺史,如此一來,等於宣告東漢政府的實質統治力已經名存實亡。

割據情況

當時東漢共分為十三個州,每個都有豪強割據。各方勢力彼此互相交戰,百姓生活自然苦不堪言。

在這些割據勢力中,曹操、袁紹、孫堅父子與劉備等人為著名的勢力外,另外還有一些勢力的崛起經過,更能呈現出亂世所發展出的不同模式。

首先是劉表,他就是典型的受專於刺史改州牧政策的地方統治者。劉表成為荊州牧,掌握荊州的軍政大權。他在亂世之中,先殺孫堅,後抗曹操,成為天下舉足輕重的力量,不過劉表過於保守多疑,寵信奸佞。他死後,其子劉琮繼位後,曹操統一北方,開始南征,劉琮便舉眾投降。

接下來是劉焉、劉璋父子,劉焉向漢靈帝提出刺史改州牧的建議,而後主動申請赴任益州牧,到了該地後,一方麵掃除地方勢力,加強自身的統治;另一方麵公然斷絕益州與中央的聯係,成為益州的一方之霸,他死後,由其子劉璋繼承其位,最後由劉備所降服。

領兵的武將如韓遂、馬騰等人,也是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來源的一大途徑。他們曾一再擊敗中央政府的軍隊,而聲名大噪,不過後來發生內鬥情況,最終被曹操所分化擊敗。

此外,民間出現了很多以宗教形式出現的武裝集團,例如張角領導的黃巾賊就是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支。另外還有一支持續時間最長的民間割據勢力,那就是張魯在漢中地區領導的五鬥米道教眾。涼洲枹罕的宋建則自立為河首平漢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