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不孕不育外治療法古方精選 (1)(1 / 3)

第3章

不孕不育外治療法古方精選

(1)

中醫外治療法是中醫藥臨床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廉、便、效、驗等其他療法所不具備的優點,在曆代醫藥方書中都有記載。學習和研究中醫古籍中的外治方藥對於發展豐富不孕不育中醫外治臨床治療和促進現代經皮給藥等新技術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

第一節《內經》創立了中醫外治的理論基礎

《黃帝內經》作為最早的完整的中醫理論體係的形成標誌,雖然所記載的方藥僅有13首,但是就治療方法而言,除了大量的關於針灸的論述,還記載了諸如砭刺、藥熨、蒸汗、漬浴、取嚏、按摩、吹氣等多種外治手段。將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學術思想也同樣貫穿在其外治法的運用之中。

一、《內經》記載的外治方法

1.砭是以砭石治病的方法。砭石也稱“針石”,乃一種楔形石塊,其鋒可代刀針。《內經》主要用於治療癰瘍疔腫、肌肉疼痛等症,有破堅決肉、排膿放血之功。如《素問·血氣形誌篇》:“形樂誌苦,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靈樞·玉版》:“……故其己成膿血者,唯其砭石鈹鋒之所取也。”可見放血療法及外科切開排膿術即源於此。

2.針刺是以金屬或骨、石等製成的針具刺激體表穴位的方法。有流通血脈,行營引衛等功。《內經》載有九針,“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靈樞·官針》)。

3.灸是以艾炷點燃後在體表穴位上熏灼的方法。主要用於治療裏寒脹滿、風寒痹證、筋脈拘急等,有溫陽祛寒,疏通經絡之功。如《素問·異法方宜論》所記:“北方者……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此外,《內經》還將灸用於癰腫早期,以疏通氣血,消散癰毒。

4.推拿也稱“按蹺”,是在人體一定部位運用各種手法和進行特定的肢體活動來防治疾病的方法。主要用於治療痿、厥、寒熱、肢體麻木、日僻等疾,有疏通經絡,運行氣血,滑利關節,調整髒腑功能之功。如《異法方宜論》所記:“中央者,……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

5.熨是以藥物、湯酒或土石等加熱後磨熨患處的方法。

6.漬用水或藥液浸漬身體一定部位。

7.浴用水或湯液洗滌身體。

8.蒸是以水或湯藥煮沸後,置於容器中用以熏蒸患部或身體其他部位的方法。

9.塗是將藥汁或藥膏等塗於患部。

10.嚏是以草棒或紙撚等物刺激鼻黏膜以取嚏的方法。

11.其他方法《內經》還有許多外治方法,如《素聞·刺熱病篇》:“諸治熱病,……必寒衣之,居之寒處,身寒而止也。”這與今天的物理降溫法不無雷同之處。《靈樞·癰疽》:“發於足趾,名脫癰,……急斬之,不則死矣。”可謂我國乃至世界最早的截趾法記載。

二、《內經》運用外治的原則

1.重視辨證論治《內經》運用外治法,強調掌握適應證,根據病位及病證寒熱虛實屬性的不同,恰當施治。如《靈樞·癰疽》:“發於膝,名曰疵癰,……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指出以砭石治癰腫,凡堅石者不可砭,須待其柔方能石,此乃開外科辨膿法之先河。《血氣形誌篇》根據患者形誌苦樂之異,辨其病位在脈、肉、筋、經之別,而分別選用灸刺、針石、熨引、按摩等不同治法。《調經論》則主張根據神氣的虛實(有餘、不足)選擇適當的外治法。這些經驗對臨床治療不孕不育症都具重要的指導意義。

2.注意因時、因地、因人製宜《內經》運用外治法還注意隨時令的變遷,地理的高下及患者的年齡體質等不同情況而靈活變通。如《靈樞·刺節真邪》明確提出:“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當是之時,……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必先溫熨以調其經,待火氣已通,血脈乃行,然後視其病,刺而平之。”說明冬寒之時不宜單行針刺,須與熨法結合運用。《異法方宜論》主張,不同地域,寒溫有異,人們體質強弱有別,所以治療方法各不相同,外治法亦然,如北方宜灸,南方宜微針等。《靈樞·通天》進一步指出:“古之善用針艾者,視人五態乃治之,盛者瀉之,虛者補之。”說明針刺的強弱補瀉,艾灸的壯數多寡等也應因人體質不同而各異。其他外治法的運用同樣也須因人製宜。

3.講究外治法的配合運用《內經》往往將幾種外治法配合使用,或將外治法與其他療法結合運用以提高療效。正如《異法方宜論》所言:“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其有多種外治法配合使用者,如《玉機真藏論》治風寒客於人,痹不仁腫痛者“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有外治法與藥療結合應用者,如《靈樞·癰疽》以蒸法結合內服治療敗疵;有外治法與體療結合運用者,如《血氣形誌篇》以藥熨配合導引治“形苦誌樂,病生於筋”等。這些配合運用總以具體證情為依據,以恰中病機為前提。啟迪我們中醫外治不孕不育可酌情將幾種外治手段配合運用,以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