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論
(1)
第一節中醫外治療法簡述
一、定義與分類
(一)定義
中醫外治法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中醫外治法泛指除口服給藥以外施於體表皮膚(黏膜)或從體外進行治療的方法。比如藥物外洗、敷、熏、針灸、按摩、氣功、音樂療法、體育療法等均屬於廣義外治法。狹義外治法則指用藥物、手法或器械施於體表皮膚(黏膜)或從體外進行治療的方法。自針灸形成專科以後,狹義外治法的概念一般不包括針灸。
(二)分類
外治法的內容非常豐富,據有關文獻記載,外治方法多達400餘種,概括起來可分藥物外治法、非藥物外治法兩大類,在臨床中兩者往往相互配合,綜合運用。在治療方法上,如單純采用藥物施用於某一特定部位或感官的則稱為“藥物外治法”;若以拔火罐、割治、刮痧、埋藏、指壓等用手法或器械治病的,則可稱為“非藥物外治法”。在治療科別上則概括分為“內病外治”與“外病外治”兩大類,具體到臨床外治法又分為內科外治法、外科外治法、婦科外治法、兒科外治法等。中藥經皮給藥屬於狹義外治法的藥物外治法,可用於臨床各科疾病。
二、起源與發展
內病外治是中醫藥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有著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文獻資料。在祖國醫學的寶庫中,蘊藏著許多獨特有效的治療方法,這也正是中醫學的優勢所在。縱觀曆代名醫,如扁鵲、華佗、張仲景、葛洪、孫思邈、李時珍、程鵬程、吳師機等,對外治方法都非常重視和推崇。
(一)外治療法的起源
在遠古時代,人們勞動工具簡陋,經常會跌打損傷、碰撞扭挫而導致身體某處疼痛腫脹,古人便在負傷處用手壓迫、撫摸,無意中發現這些簡單動作起到了散瘀消腫、減輕疼痛的作用,人們將這些手法不斷地改進應用,這便是最早的按摩術。
當人類被野獸咬傷或在尋找食物及勞動的過程中被刺傷體表而引起出血時,用手指壓迫或用泥土、搗爛的草莖、樹葉、唾液等塗敷傷口能減輕疼痛,無意中還逐漸發現某些植物有止血作用,某些樹脂能殺菌、防腐、促進血液循環,就產生了最早的用來止血、消炎的外治敷貼法。隨著生產工具的逐步改進及與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積累,古人逐漸懂得了用獸角進行“杯吸術”,用棘刺、甲殼、獸骨、魚刺、砭石等除去異物、開放膿腫和施行放血,這便是最早的角法和針刺放血術。
火的發明,不但使人們多了一種征服自然、防止野獸侵襲的有力武器,而且變生食為熟食,擴大了食物的種類和來源,減少了疾病的發生。火還很快被引用於醫療,如人們在圍火取暖的同時,逐漸懂得用燒熱的石塊和砂石熱熨局部可減輕或消除因寒濕引起的病痛;用某些幹枯的植物莖葉作燃料,進行局部的溫熱刺激,能治愈寒濕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疾病。這就是最早的熱熨法和灸法的萌芽。
在原始社會裏,人們經常應用石製工具來刮剝動物的獸皮、切割獸肉、砍砸獸骨等,人們也應用這些工具在人體上做某些外科手術。
總之,諸如按摩、敷貼、熱熨、針刺、放血、複位等,這些最原始的操作手法構成了遠古時代中醫外治的萌芽,為保障健康、抗禦疾病、延續人類生命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這一時期可謂中醫外治的萌芽期。
(二)發展簡史
1973年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大量醫藥帛書,書中的《五十二病方》涉及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疾病,共載有283方,其中外治137方,外治手段有灸、熨、熏蒸、藥浴、塗、敷貼、砭法、角法、按摩、手術以及香囊佩戴等10餘種,如用“熬鹽熨”使“寒汗出”以療傷痛等。有鼻療的最早文字記載。有用被蜂子活活螫死的幼雞和棗泥製成的藥巾按摩足部,可以使人增強體力的記載。
戰國時期著名醫家扁鵲,醫術精湛,除應用湯藥治療疾病外,還善於應用針灸、按摩、熨貼及手術療法等。他曾運用針、熨、敷等外治療法,成功挽救了虢太子“屍厥證”。
東漢傑出醫學家華佗,采用“麻沸散”施行腹部手術,開創了全身麻醉手術的先河。曹操屢治無效的頭風病,經華佗針刺後即能止痛。據《三國誌·華佗傳》載:“若當灸,不過一二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除。若當針,亦不過一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