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大炎史》節選(1 / 1)

“炎曆前十四年,高祖衛乾興兵於秦中之地,拜冀中方聖庭為軍師、晉北宮峻為大將,征戰四方,開疆拓土。經十四年,占據秦、並、豫、荊、寧五州之地,登基立業,定國號為天炎,京師炎華,年號乾元,是為天啟帝。”

“賜宮駿南宮之姓,封南國公,官拜太尉;賜方聖庭東方之姓,封東國公,官拜丞相。開國雙公,爵位尊貴,皆世襲罔替。”

……

“乾元十四年,啟帝駕崩,太子衛暘繼位,年號文哲,是為天文帝。”

“文哲年間,定科舉,明政事,輕徭稅,恤民情……不三年,政通人和,上下和諧,官以廉正慈和為榮,民以尚德重學為耀。十年,境內無匪患,境外少敵擾,國幾成大同之世也,世讚曰‘文哲之治’……”

“巴蜀之王李和拜服文帝風采,率部投誠。帝賜姓西門,封益州刺史,仍令其管理巴蜀益州。”

……

“文哲二十二年,文帝駕崩,廟號炎太宗。太子衛耀繼位,年號承先,是為天明帝。”

“明帝承文哲之政,重科文,興軍武,懷宏圖之誌,意在拓疆……”

“承先六年,納冀州;承先八年,攻取青兗揚江四州;承先十一年,大破北狄,收取河套北漠之地,新設朔州;承先十四年,納河西,增設雍涼二州;承先二十五年,攻克嶺南之地,新設交州;承先三十一年,破東胡,攻取遼東之地,增設幽平二州;承先三十二年,南詔沐氏王朝投誠歸降,增設雲州。”

“開疆三倍,曠世之功。明帝威儀,光耀史冊,四海拜服。”

……

“承先三十五年,明帝駕崩,廟號炎世祖。太子衛炘繼位,年號景和,是為天和帝。”

“和帝興文政,以治世為重。生息養民,未至十年,全境民生好轉,幾複現文哲盛世。”

……

“景和十七年,和帝染疾駕崩。廟號炎孝宗。太子衛憲繼位,年號德熙,是為天敬帝。”

“敬帝繼位時,年方十歲,自幼病弱。先帝臨終前,囑三位托孤大臣輔佐。”

“德熙年間,續承景和之治。”

“德熙四年,敬帝突發惡疾駕崩,年方十四歲。因未留子嗣,遂立世祖之孫、豫王衛煥遺子衛宵為帝,年號興傑,是為天賜帝。”

……

“賜帝年少頑劣,不學無術,淫亂奢靡,沉醉酒色,在位四十三年,不理朝政,以致社稷矛盾頻起,地方勢力漸強,貪官汙吏驟增,外寇野心日盛……”

……

“太子衛禎,秉性良善,心係社稷,自願北戍邊疆……興傑三十年,衛禎收降漠北部族北冥氏,娶北冥孤雁為太子妃。北冥孤雁,天資善武,極擅征戰,然因蠻夷出身,不為朝臣所容。幸太子堅定維護,終為帝所允。”

……

“興傑四十三年,賜帝落水染疾,僅半月不治而崩。太子衛禎繼位,年號宏毅,是為天仁帝。”

“仁帝繼位之初,朝野積弊已久,汙瘴之風盛行。帝誓治亂象,重興文、和之政,遭不臣者忌恨。”

“宏毅元年,幽、江、豫、齊四王起兵造反,史稱四國之亂。北冥皇後親掌兵權征討,僅三月便平叛,盡誅首惡,殲滅叛軍十三萬餘,震懾朝野,自此再無妄逆者。”

“宏毅八年,國得以治,亂象漸息,帝威重建,史稱‘宏毅中興’。”

“宏毅十年,北冥皇後因病薨逝。帝心大殤,終日寡歡……宏毅十一年,帝納群臣之諫,重啟六宮,自此再鮮青雲之治矣。”

……

“宏毅二十四年四月,南越率十萬軍進犯雲州,因雲州上將沐隆輕敵,貪功冒進,誤中埋伏,致使八萬炎軍全軍覆沒。此後一月,雲州守軍群龍無首,又苦等援軍不至,最終投降。雲州全境淪陷,盡落蠻寇之手。帝聞之,急怒攻心,吐血昏迷,自此一病不起,朝局再度動蕩。”

“雲州淪喪,大炎國威大損。四方蠻夷狼心驟起,趁危作亂,屢犯邊疆,大肆劫掠。”

……

“宏毅二十五年,仁帝重病不治駕崩。因生前未立太子,以致六位皇子爭權內鬥,史稱‘六王奪嫡’。”

“內耗三月,終以北冥皇後所生三皇子衛誠的勝利而告終。衛誠繼位大統,年號成康,是為天宣帝。”

“成康初年,大炎人才凋敝。宣帝重用世家子弟,且大興科舉,提拔平民人才。治世十五年,朝野和睦,社會得安。”

……

往事如煙,隨史冊書頁的翻動而散。

鮮衣怒馬英雄漢,終不過一抔黃土;

千古興亡多少事,皆化作冰冷筆墨。

前人往昔,已成回憶;傳奇風雲,還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