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讀書(1 / 3)

範進回總督署的路上,步伐很沉重,他的腦海中產生了一個有些顛覆認知的看法。

就是龍國的古代到底有沒有所謂的盛世。

拿清朝來說,所謂康乾盛世,乾隆時期就有劉統勳上千裏餓殍圖,死者不計其數,但乾隆卻將圖燒了,當做沒看見。

盛世中,每次乾隆出巡,必然會讓各地勞民傷財,比如出巡無錫之時,王鎬等當地官員就大搞麵子工程。

城中鋪錦繡,燈火通明,寺廟,殿閣,祠堂,橋梁全部用上好綢緞裝飾好,上好燈籠掛好。

然後為了讓乾隆皇帝觀光,還把老百姓的墳給扒了,弄成山路,建龍光塔,望湖亭,用朱木建梅蘭林園。

同時為了讓乾隆看到盛世民情,城內沿河的街道的石頭全部挖開,用新磚裝飾,河邊民房全部塗黑,沒有民房的用高牆擋住,每戶民家前必須掛紫燈籠,有錢則必須掛兩盞燈。

然後每家屋子門口還要貼歌功頌德的對聯,屋子裏還要擺案焚香,用畫著龍的黃布鋪桌。

而那一年,老百姓剛遭了蟲災,大家都在吃樹皮,衣衫襤褸,有布穿就不錯了,更不用說什麼綢緞細絲帶子。

如果說這些還隻能說是底下官員糊弄,那1757年第二次南巡就洗不幹淨,推不了責任了。

那時,黃河決堤剛遭了災,地方官員如實上報,乾隆直接怒斥,說江山盛世,哪來災禍。

路上遇到劉元德等幾個百姓攔路告狀,說河南夏邑縣令賑災不力,導致百姓流離失所,無以為靠。

乾隆還直接讓人把他們抓起來,認為他們是有人主使,謊報災情,意圖不軌,是想危害整個盛世的穩定。

隨後一套嚴刑拷打,大記憶恢複術下去,供出了夏邑縣提供路費的生員段昌旭和武生劉東震兩人。

這乾隆老子發現後,立馬命人去追查捉拿,追查捉拿的過程中也確實發現了當地官員貪汙賑災款,隱瞞災情不報的罪行。

迫於民意,最終他不得不罷免夏邑縣令等人的職務,但對於告禦狀造成“社會不良影響”的劉元德等幾人卻依舊嚴加查處。

什麼是嚴加查處呢?就是說你們謀反,沒謀也謀!

提供路費的段昌旭、劉東震,以及之前如實上報的江蘇布政使彭家憑直接被滿門抄斬。

而劉元德、張欽兩個老百姓下場就好一點,可能是因為不識幾個大字,被當做愚民樂色,所以被充軍流放。

如果事情到這裏完了,那也還算好,關鍵就是過了一段時間後,被罷免的夏邑縣令等一眾官員竟然神奇的官複原職了,由於他們的“能力突出”。

所以,研究清朝會發現,即便在康乾盛世,有甘薯和玉米等高產量農作物的傳入,生產力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百姓依舊過的如此不公平,如此艱辛,如此沒有話語權,那其他朝代呢?

比如說,明朝,所謂一條鞭法和用實物繳稅,田地用糧食交,即便不種田,織布種果樹,你也要用糧食交,糧食才是硬通貨,包括給官員工資。

後來隨著白銀成為硬通貨,百姓為了方便便利就將糧食折算成白銀交稅,可是明朝卻從未將糧食折銀製度化。

按照糧食質量和地區遠近,每石糧食折算銀子從1.9兩到0.25兩不等。

由於沒有統一的規範的明確的標準,這樣一來就給了官員很大的空間貪錢,加重老百姓負擔。

同時再加上地方官員,甚至藩王與商人如晉商勾結,官商勾結,江南財主勾結等,就導致錢財大量積壓於這些世族豪紳手裏。

這樣政府沒錢,百姓也沒錢。

政府沒錢打仗被覆滅,而百姓被壓的這麼苦,再被豪紳官僚商人一忽悠,直接就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