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何以成為人
對動物而言,智慧是用來獲得所需要的東西;
對人類而言,智慧則是用來發現新的需要的。
人類是一種永遠也不知道滿足的動物,
在滿足一些需要的同時,
又覬覦著生命地平線冒出新的需要。
有求知欲才有追求的行動和意誌力
如果浮士德沒有遇見梅菲斯特,沒有將自己的靈魂賣給這個代表“否定”和“惡”的魔鬼,那麼我們失去的將會是一個至今仍然獨領風騷的精神領袖,而世界上不過又多了一個平庸的糟老頭子而已。
浮士德一生追求知識,然而對他來說一生的時間太短,一事無成卻已到花甲之年。正當他在書齋裏自怨自艾,悲歎他倏忽而至的暮年,魔鬼梅菲斯特來到他身邊。他提出可以滿足浮士德的所有願望,條件是浮士德必須將自己的靈魂作為抵押——如果他能讓浮士德有滿足的一天,那麼他的靈魂將歸梅菲斯特,來生做惡魔的仆人。剛才還在詛咒知識的浮士德,在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刻做出了平生最果斷的決定,以放棄靈魂所屬來換取返老還童的機會,重新開始了求知的旅程。故事從這就開始讓讀者們揪心,很多人擔心浮士德會經不起誘惑,最終沉迷於愛欲的滿足而被梅菲斯特收走靈魂。
但實際上我們大可不必杞人憂天,因為浮士德從一開始就告訴我們求知欲本身是永遠不會得到滿足的。
知識是無窮的,我們知道的越多,就越想知道更多。求知欲讓我們有了追求的行動和意誌力,而這種行動和意誌力又反過來激發了更多的求知欲。在理智和求知欲的引導下,浮士德從追求純粹的知識,到追求愛情,追求政治上的作為,追求藝術的古典美,直到最後追求改造自然的宏偉事業,在整個過程中,浮士德從未感到滿足,哪怕那句著名的“你真美啊,請停留一下”的感慨也是對未來的一種設想,與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事情無關。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浮士德的孜孜不倦、樂此不疲給求知欲做了最好的詮釋。而鼓舞了無數有誌青年的所謂永不滿足、超越自我的“浮士德精神”從根本上來說也是拜求知欲所賜。
我們幾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求知欲是我們生命的原動力。假設我們生而全知,那麼這個世界將會失去百分之九十的魅力:孩童式的無知混沌的幸福便成了一種無法實現的奢望;沒有了對未知的好奇,也就沒有了謎底揭開時的大快人心;我們不必忍受等待的焦慮,同時也被剝奪了真相大白時的酣暢淋漓;沒有了身陷絕境的無助,但是再也無法享受希望來臨時的心曠神怡。然而最重要的是,如果我們生而全知,“成長”這一生命的主旋律從我們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就靜止了。生命沒有了從小到大,由弱而強,從不完美到臻於完美的變化,我們從一開始就成了一個無所事事的活死人。目力所及沒有任何新鮮的東西,所有的問題都已經解決,隻剩下一個卻是無解:我到那裏去找行動的理由。
這樣的人生無疑是不值得擁有也無法忍受的。因此我們應該慶幸我們的無知,無知激發了我們的求知欲,也就給我們的人生注入了無限的意義。“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由於無知,從而勤於求知,並從求知中得到莫大的樂趣,這不僅給了我們行動的理由,更給了我們行動的快樂,行動的意義。
保護好你的“阿喀琉斯之踵”
希臘聯軍幾乎集合了當時所有名聲在外的英雄來攻打特洛伊城,有著非凡的力量和稟賦的阿喀琉斯無疑是所有英雄中的佼佼者。他一度因為對阿伽門農搶走了自己的女俘而憤怒,拒絕上場作戰,沒有阿喀琉斯的希臘聯軍實際上相當於失去了一半的力量,在戰場上節節敗退。當得知好友帕特羅克洛斯死於敵手後,阿喀琉斯這才披甲上陣,讓整個特洛伊城陷入空前的混亂和恐慌。在戰場上,阿喀琉斯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戰功,正是他將對方的頭號英雄赫克托爾斬於馬下,讓特洛伊王普裏阿摩斯失去了最榮耀的兒子。然而即使有著不共戴天的殺子之仇,當普裏阿摩斯麵對阿喀琉斯時,也情不自禁被對方的英雄豪氣所折服。
阿喀琉斯是佩琉斯與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兒子。他出生的時候,母親忒提斯將其倒提著腳踵浸入冥河水中,經過河水的浸潤,阿喀琉斯從此變得刀槍不入。除此之外,阿喀琉斯還擁有火神赫淮斯托斯為其精心打製的鎧甲和盾牌,精美絕倫,世間少有。這些都讓他在戰場上所向無敵。在人類中,阿喀琉斯難逢對手,能致阿喀琉斯於死地的似乎隻有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