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並不公平,而且從來如此。
我們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實現人生的超越。隻要我們知道生活是艱難的,隻要我們真正理解並接受這一點,那麼我們就再也不會對生活的不公平耿耿於懷了。
然而,大部分人卻不願正視它。在他們看來,似乎人生本該既舒適又順利。他們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生而不幸,他們總是哀歎無數麻煩、壓力、困難與自己相伴,他們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命運偏偏讓他們自己、他們的家人、他們的部落、他們的社會階級、他們的國家和民族乃至他們的人種吃苦受罪,而別的人卻安然無恙,活得自由而又幸福。
有一天,佛陀坐在金剛座上,開示弟子們道:
“世間有四種馬:第一種良馬,主人為它配上馬鞍,駕上轡頭,它能夠日行千裏,快速如流星。尤其可貴的是當主人一抬起手中的鞭子,它一見到鞭影,便能夠知道主人的心意,快慢緩急,前進後退,都能夠揣度得恰到好處,不差毫厘,這是能夠明察秋毫、洞察先機的第一等良駒。
“第二種好馬,當主人的鞭子打下來的時候,它看到鞭影不能馬上警覺,但是等鞭子打到了馬尾的毛端,它便能領會到主人的意思,奔躍飛騰,這是反應靈敏、矯健善走的好馬。
“第三種庸馬,不管主人幾度揚起皮鞭,見到鞭影,它不但遲鈍毫無反應,甚至皮鞭如雨點般揮打在皮毛上,它都無動於衷。等到主人動了怒氣,鞭棍交加打在結實的肉軀上,它才能有所察覺,順著主人的命令奔跑,這是後知後覺的庸馬。
“第四種駑馬,主人揚起了鞭子,它視若無睹;鞭棍抽打在皮肉上,它也毫無知覺;等到主人盛怒了,雙腿夾緊馬鞍兩側的鐵錐,霎時痛刺骨髓,皮肉潰爛,它才如夢初醒,放足狂奔,這是愚劣無知、冥頑不化的駑馬。”
庸馬和駑馬是生活中許多平庸者的生存寫照。他們總是抱怨老天對他們太苛刻,太不公平,抱怨社會沒有為他們提供更好的舞台,給他們以施展才華的機會。這些人隻是發現了問題,而並沒有付諸行動去解決問題。
其實,人生就是一個麵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問題是我們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為解決問題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斷成熟。學校為孩子們設計各種問題,促使他們動腦筋、想辦法,恐怕也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的心靈渴望成長,渴望迎接成功而不是遭受失敗,所以它會釋放出最大的潛力,盡可能將所有問題解決。麵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痛苦,能讓我們得到最好的學習。唯有痛苦才會帶來教益。麵對問題,聰明者不是害怕痛苦而選擇逃避,而是迎上前去,直至將其戰勝為止。
遺憾的是,大多數人似乎並不是聰明者。在某種程度上,人人都害怕承受痛苦,遇到問題就慌不擇路,望風而逃。有的人不斷拖延時間,等待問題自行消失;有的人對問題視而不見,或盡量忘記它們的存在;有的人與麻醉藥和毒品為伴,想把問題排除在意識之外,換得片刻解脫。我們總是規避問題,而不是與問題正麵搏擊;我們隻想遠離問題,卻不想經受解決問題帶來的痛苦。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難題,麵對它,你是哭哭啼啼,還是勇敢奮起?你是束手無策地哀歎,還是積極地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呢?
人生的痛苦具有非凡的價值。勇於承擔責任,敢於麵對困難,才能夠使心靈變得健康。對於一個視人生感受為最寶貴財富的人來說,歡樂和痛苦都是收入,他的賬本上是沒有支出的。這種人往往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因為在他眼裏,現實生活中的禍福得失已經降為次要的東西,命運的打擊因心靈的收獲而得到補償。
沒有耐性,是一種抗拒
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一天,是全世界最絕望的一天。但是,三天之後耶穌就複活了。所以,當我們遇到困境時,不妨耐心等待三天。
大多數人是平凡的,就像一顆平平無奇的種子。雖然這些種子都是平常的皮包裹著平常的仁,但有的最後隻是長成了普通的植物,而有的卻生長出了偉大的生命,同樣的土壤,同樣的陽光,同樣的甘霖,為何養育了不同的生命?
守得住耐性,成功才會曆盡艱險翩然而至。“頭懸梁,錐刺股”也好,“鑿壁偷光”也罷,大都說的是成就大業者在其創業初期,都是能耐得住寂寞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門捷列夫的化學元素周期表的誕生,居裏夫人發現鐳元素,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中摘取桂冠,在抵達輝煌頂峰之前,他們都經曆了漫長的寂寞與等待,在索然無味的單調生活中平心靜氣地搞研究,做學問,最終才在反複的思考與冷靜的實踐中有所成就。
欲成事業要耐得住孤獨,潛心靜氣,才能深入“人跡罕至”的境地,汲取智慧的甘飴,如果過於浮躁,急功近利,就可能適得其反,勞而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