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已擺在了台上,穆宛均坐在了台前開始調箏。此箏此多時未用,弦多有鬆弛。她多用了些時間,其實也在等一個結果。等到做手術的那位軍醫也到了現場,俞民的母親也被推了進來,神色分明有驚喜,便知道俞民無礙,心情也有好轉。她向台下望去,見幾乎所有的闖入者都占據了中心的位置,而搶到的女人被安排在靠牆的地方,隻有兩個士兵看守。知情的校長也好心地把有限的座位讓給了那些蠻橫的闖入者,自己和一些老師站在了牆角。她的嘴角,不由沁出些笑容。
“各位遠道而來,而我們華夏是禮儀之邦,遠來為客,主必迎候,設宴以待。聖人有雲:‘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們敢不尊聖人之訓?貴客稍待,宛均不才,或不敢代表億萬華夏民族,但至少代表一村之民,為客奏迎賓之曲。
“我們最經典的迎賓詩樂便是《詩經·小雅·鹿鳴》。雖然,最初乃是周王宴客之樂,但後來廣泛使用,並不限主賓之身份。此樂以鍾鼓樂方顯大氣,自然最佳,但此時無鍾無鼓,我用筍音仿奏,各位看看可聽得?”
說罷,穆宛均便開始彈奏,口中還吟唱著: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小雅·鹿鳴》是華夏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四始”詩之一,也是《小雅》的首篇,詩共三章,每章八句。《鹿鳴》是西周時期周王宴請群臣賓客時所作的一首樂歌,開頭皆以鹿鳴起興,歌唱主人的敬客,嘉賓的懿德,是對君王“燕群臣嘉賓”之和樂盛況的描繪,後來也成為貴族宴會或舉行鄉飲酒禮、燕禮等宴會的樂歌,及至唐、宋,科舉考試後舉行的宴會上,也歌唱《鹿鳴》之章,稱為“鹿鳴宴”。
《鹿鳴》中的“鹿”,是一種意象,是上古宗教禮儀文化的代表。上古時期,條件維艱,生命時常受到威脅,猶如鹿之於野外森林,有猛獸逐食,有天災加身,但仍然歡然躍於天地之間,呼明引伴,共享天賜之食。孔穎達在《毛詩正義》裏這樣解釋:“鹿得蓱,呦呦然鳴而相呼,懇誠發乎中”。意思是鹿於野外吃到了萍草,高興地呼喚著朋友,表達的是一份誠懇真摯之情。陸賈於《新語·道基篇》中曰:“鹿鳴以仁求其群”。劉向於《楚詞·七諫》中曰:“鹿鳴求其友”。
蔡邕《琴賦》、《琴操》中均有此曲目。《樂府詩集·琴曲歌辭·題解》:“古琴曲有五曲、九引、十二操。五曲:一曰《鹿鳴》,二曰《伐檀》,三曰《騶虞》,四曰《鵲巢》,五曰《白駒》。”《琴賦》中提到許多琴曲作品,包括傳說中師曠演奏的《白雪》、《清角》,以及古代的:《淥水》、《清徵》、《堯暢》、《微子》等曲目,並且把當時流行的作品分為兩類。一類是\"曲引所宜\"的雅曲,即:《廣陵止息》、《東武太山》、《飛龍》、《鹿鳴》、《鶤雞》、《遊弦》、《流楚窈窕》;一類是\"下逮謠俗\"的俗曲,即:《蔡氏五弄》、《王昭(君)》、《楚妃(歎)》、《別鶴(操)》。這兩類曲目多見於相和歌曲。
《鹿鳴》和《伐檀》一樣,均為一字一音,四五字一節,且有很多正徵半音。曲子都很慢,散起,柔落,整個都是在舒緩的琴歌意境中婉娩而來,古風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