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陰間?
“小娃,你真的曉得什麼叫陰間嗎?”張大爹拿過一個年久發黑的小小土陶罐,小心的放進堂屋正中的火盆裏,挨著平穩燃燒的碳火旁,仔細緩緩旋轉陶罐,均勻加熱。
“陰間?”蔣健遲疑了一下,猶豫的說道,“不就是傳說中人死以後去的地方嗎?我看過《西遊記》,裏麵孫悟空就去過。有黑白無常,有牛頭馬麵,還有十殿閻羅,判官什麼的。他們管理著陰間。他們判斷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好人可以投胎轉世,壞人要下地獄受懲罰。”
“你說的那個是地府,不是陰間。”張大爹看小土陶罐已經燒得炙熱了,抓了小半把大葉茶,投了進去,繼續轉動陶罐,開始烤製茶葉。
蔣健聞言更加疑惑了:“陰間?地府?有什麼區別嗎?不都是傳說中人死後去的地方嗎?”
張大爹深吸了一口氣,默不作聲。他看小土陶罐裏茶葉烤得差不多了,把陶罐從火盆裏用長長的鐵火鉗取出。又拿出一根石杵,把陶罐裏微微發焦的茶葉細細的研磨成粉狀,再把小土陶罐放回火盆。然後把壺裏的山泉水徐徐注入滾燙的小土陶罐子裏,嗞啦一聲,濃濃的茶香和混合著焦香,隨著蒸騰而上的滾滾白色水汽,很快彌漫了整個屋子。
烤茶,是西南一帶山區農村才有的一種飲茶方式。
中原地區自漢朝時開始飲茶,有2000多年的悠久曆史。
到唐朝時,形成了茶道。其中製作工序非常繁複。茶葉采摘下來後,需要把生茶殺青製作為茶餅或茶團,以利於長期保存。泡茶時,先用小火爐燒精碳,把茶餅烘烤鬆軟。再拿一支精致的茶針把團茶中的茶葉戳散挑出,研磨成粉。茶壺中注入上等泉水或井水燒開。茶粉放入茶壺,煮沸。還要加入鹽,甚至各種香料進行調味。忙活半天,才可以喝到一杯沁人心脾的茶湯。普通百姓自然沒有如此財力和時間來飲茶,飲茶當時隻是仕人富戶的奢侈享受,與普通百姓無關。其間的茶葉產地、采摘時間、製作工藝、精碳質量、茶具形色,都成了身份和品味的象征。
茶道在宋朝時達到巔峰,以點茶鬥茶為甚。李清照、宋徽宗等人都是茶道高手。今天日本的茶道和宋時茶道有5分相似。
蒙元之後,大概是遊牧民族雖愛茶,卻不喜過於繁複的工序,再加上當時綠茶工藝已經形成,散綠茶用開水一衝,即可飲用,非常方便。於是中國茶道開始沒落。再後來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以平民起身,極為討厭豪強富戶的奢靡之風,提倡節儉,唐宋的茶道從此消失於世間。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時,雖然燒水已經不是什麼太麻煩的事情,最常見的飲茶卻簡化到在大搪瓷杯中撒一把茶葉,把保溫壺裏的熱水往杯中一灌,就能喝一整天。玻璃罐裝的水果罐頭普及後,玻璃罐又成了最流行的茶具。
今天重新出現的各種飲茶工序,其實是在80年代,由台灣茶商重新發明的新玩法。
西南山區的飲茶之道則簡單得多。山區密林潮濕陰冷,但是不缺木材,大多人家會在堂屋中置放一個火盆,燃燒木炭。冬季農閑時節,太陽落山之後,一家人圍坐火盆,一來炭火溫暖可以驅寒,二來炭火淡淡的紅光還能照明。隻要並非赤貧之家,還會在火盆上烤些苞穀、紅薯、餌塊之類。大人抱著竹筒水煙,小孩追逐玩鬧,不亦樂乎。
烤茶就是就是由著這常見的火盆炮製。把大葉粗茶放進陶罐中,用火盆烤製到微焦,然後注水煮沸,再分而飲之。茶葉烤製的火候要求較高,碳化程度不夠則不能激發出香氣,過度碳化則焦苦難咽。細嫩精茶受不了如此煎烤,反而是廉價的大葉粗茶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