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你確實很想要,車子、房子、女人你也想要追求。這些無可厚非,不過一旦滿足了某一項,人就會去追求下一項。可以追求的東西太多了,人才會忘了自己最想要什麼,我說的是一直求而不得 ,一旦得到願為了它舍棄一切的東西,那才配稱為最想要。
道教是發源於中國的一種宗教,它產生於東漢順帝時。經過長期而複雜的發展過程,迄今已有1800多年曆史。道教是由古代的巫術和戰國、秦漢時的神仙方術發展而來。道教教義將傳統的“天人合一”、倫理綱常、儒、法、墨、名、易、陰陽五行說及少數民族的醫藥、巫術、養生、雕刻、繪畫、冶煉、民間音樂等吸收融合,形成自己的理論體係。道教發展到漢朝達到成熟期,主要有天師道、五鬥米道等,到唐朝正一道也形成了。今天的道教主要分為“正一道”和“全真道”兩大教派。
太平道
太平道是由張角創立的宗教組織。張角,東漢時冀州巨鹿(今河北省平鄉)人。當時,社會上普遍信奉黃老道,也就是道教的雛形。它是黃老思想經過長期發展演變而成的一種純民間信仰,沒有係統的教義。後來經著名道士於吉整理加工成《太平經》一書,為道教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太平道的理論來源就是《太平經》。張角祖上曆代行醫,於是張角便借行醫之便,向老百姓宣講道教教義。漢靈帝熹平、光和年間,全國各地創立了許多道派。
張角見時機成熟,於是正式建立太平道。太平道的名字直接來源於《太平經》,所謂太平道,其意就是“行太平之道”。張角創立太平道後,即在教眾中開始布道,以符水、符咒為人治病,還廣收弟子,並派弟子四處宣傳行善避惡。經過10餘年不懈的努力,太平道的教徒發展到了10萬人以上。
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成千上萬的教徒聚集在太平道的旗幟下,張角振臂一揮,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發動了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一時黃巾軍聲勢浩大,天下大亂。一向信奉黃老道的漢靈帝如夢初醒,急忙調集軍隊進行鎮壓。由於經驗不足,黃巾軍連連失利,最終覆滅。在東漢統治者的殘酷鎮壓下,太平道也就隨著黃巾起義的失敗而終結。
五鬥米道
五鬥米道是天師道的前身,其創建者是張道陵。
張道陵,字輔漢,東漢人,本來是太學生,精通五經。東漢順帝時入蜀,在鶴鳴山(今成都市大邑縣境內)學道。公元141年,張道陵造作道書,說自己是“天人下降”,特地來給百姓們傳授“正一盟威之道”,以符水、咒法為人治病,開始傳教。因為入道者必須繳納五鬥米,所以稱做“五鬥米道”。
張道陵於公元143年到達青城山,在這裏建立了二十四個教區,並在各區設治頭,張道陵自稱天師,掌管全教事務。張道陵的五鬥米道,其活動主要在巴蜀地區。張道陵死後,由其子張衡繼續傳道。張衡死後,五鬥米道的領導權為張修所有,一時五鬥米道聲勢甚大。黃巾起義失敗後,張角被殺,張修躲藏起來,最後被張道陵之孫張魯殺害。
張魯在漢中實行政教合一製度,雄據巴漢近30年,五鬥米道的勢力在漢中達到鼎盛。至建安20年(公元215年),曹操攻漢中,張魯降。五鬥米道因而隨之傳往北方中原地區。在晉統一後,它又傳向東南沿海一帶。
三官
“三官”指道教所信奉的天官、地官和水官。傳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又以“三官”配“三元”,稱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
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齊雲山。
觀
觀在古代原指宮闕兩旁的望樓。西漢時,因道教為帝王所重,故將道教的廟宇尊稱為“觀”。東漢以後,道佛兩教並盛於世,寺、觀得以並稱。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載:“寺觀灰燼,廟塔丘墟。”唐康駢《劇談錄》載:“至於佛宇道觀,遊覽者罕不經曆。”
自漢以來,“觀”一直是道教士宣道之所,如紫陽觀、太玄觀、玄妙觀等都是。至於道觀中的偶像,是我國土生土長的道教產物。一般說來,觀中隻掛神像(三清至尊之類的畫像)。如今,如同庵為尼姑寺廟的專稱一樣,觀也成為道教的象征性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