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夜班出租車司機的故事1(1 / 2)

位處江南水鄉的平州是江南八府之一,水路交通自古就很發達,北港碼頭是穿城而過的大運河上的一座大型碼頭,清初就已經建立,因靠著城北,就得名“北港碼頭”,不少靠碼頭吃飯的人就近在落了腳,慢慢地形成了一個小村子,因為緊靠著北港碼頭,也因此得名叫北港村。

最初的北港村人都是漕幫子弟,南來北往在水裏跑船講究一個團結,做任何事都抱團,不然很難在水匪橫行的河道航運中存活。到了清末北港碼頭成了南北水運的重要港口,北港村慢慢落戶了很多外來人,尤其是解放前很多逃荒到平州的人都會去碼頭討生活,為了方便就在北港村落了腳,有去跑船的,有在碼頭扛包的,有做小生意的,都靠著碼頭養活一家子老老小小,日子一長就很自然地融入了北港村,這個做事報團的習慣也被一直延續了下來。

常年跑船和扛大包,使得北港村人都有一副好身板,性格脾氣也彪悍,在江南水鄉是不多見的。抗戰時期,北港村有不少年輕人參軍打鬼子去了,大部分人再也沒有回來。平州城其他地方的人一般不願意跟北港村人起衝突,惹了一個北港村人,會引來一群北港村人。

時間來到2000年,平州城到處都是高樓大廈,隨著城市擴建,北港村成了城裏的一處城中村,與周邊的高樓大廈相比顯得有些破舊不堪,北港人倒不以為意,絕大多數北港人都喜歡村中的煙火氣、人情味。

姚大民家是北港的老住戶了,抗戰時期姚大民爺爺帶著一家逃難逃到了平州,在北港落了腳。解放前生了姚父,70年姚父姚母結婚,72年生了姚大民,沒幾年姚父就出意外去世了,姚父當年分家分了一間茅屋,姚父婚後翻建成了一間瓦房。姚父剛去世,姚父的兄弟就帶著父母上門收房子,要趕走姚大民母子,幸得鄰居們仗義執言,把姚父的兄弟和父母趕走了,姚大民母子才有個安身的地方,母子倆人與姚家也再沒有來往。

姚母一直沒有改嫁,靠著在碼頭看倉庫的收入養大了姚大民,並且省吃儉用拆了舊屋蓋了一間二層磚瓦房,實在沒有餘錢裝修了,姚家母子一直住在毛坯房裏。

眼看著姚大民已經26了,還沒個對象,也沒個正式工作,姚母有些著急了,姚大民自己也急啊,他想賺多一些錢,讓姚母可以回家歇歇,隻有初中學曆的姚大民幹了好幾份工作都不長久,最近又失業在家了。

姚大民無聊地坐在門口望呆,“大民!”遠處有人喊姚大民,姚大民起身一看是小兄弟熊祥:“大熊,啥事啊?”熊祥咚咚咚跑過來對姚大民說:“大民,你是不是歇家裏了?我有個朋友何蒙,開出租車的,現在要找個開夜班的,我記得你在布廠開過卡車的,你有駕照,長得又壯,不怕開夜車吧?”

姚大民一陣激動,拍拍熊祥的肩:“大熊,謝謝你想著我,我有A照,夜班開車我是不怕的,就我這個身板,別人怕我才對,再說現在出租車都有網罩的,怕個屁。費用怎麼結算?”

熊祥回道:“咱兄弟說啥謝啊,我帶你去找我那朋友,你們自己談怎麼交費。”

經過熊祥朋友簡單的培訓,再談好份子錢,姚大民正式成了一個夜班出租車司機,每天下午5:30接班,次日早上6:30交班。為此姚大民特地騎著自行車在城裏轉了兩趟,熟悉路線,還買了張地圖放車裏。